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晴
8點出工,12點吃飯,2014年1月1日上午,李鑫的生活與來蘆山的這一個多月沒有什么不同。
變化是從午飯時開始的。
工棚前的空地上擺了12張圓桌。菜上了十多道,雞鴨魚肉,應有盡有。味道還是南充味道—一家鄉(xiāng)的味道。
“宴席是工頭擺的,都說當老板的財大氣粗,你看人家這叫一個心細。”李鑫說著,拿出一個紙杯來,要往里邊斟酒,“來來來,你也整二兩,過節(jié)嘛!”
謝過他的熱情,不免為他擔心:“喝了酒,下午怎么干活?”
李鑫連連擺手:“放心,老板放假,下午不上班。”
說老板老板到。工頭曉勇提著一壺白酒走過來,邀請我們一起吃飯。剛才,他一直在忙著存呼工友。
簽下思延鄉(xiāng)草坪村僑愛新村房建設合同是一個多月前的事。老杜說,首期啟動建設的50套房屋,今年4月20日前要建成交付使用。今天擺壩壩宴并放假半天,既是感謝一個多月來工友們加班加點,也是想同大家一起辭舊迎新??紤]到工地上多是南充來的工友,為了讓大家找到家的感覺,他還特意請來南充廚師,烹制家鄉(xiāng)菜肴。
“答謝宴”也是“感恩宴”。2013年最后一天,草坪村委會送來一頭肥豬,村長說,“禮輕情義重,這是草坪人民的一點心意。”
吃過飯,曬著太陽,李鑫和幾個工友斗起小地主。此前他找過張海“參戰(zhàn)”,張海沒去,下午的時光,他要陪著老婆孩子。
26歲的張海以前一直在廣州、深圳一帶工作。這次哥哥的施工隊開拔蘆山,他自告奮勇跟了過來。一起來的還有老婆和4個月大的女兒。“作為一個大事件的參與者,并且力所能及為災區(qū)做點貢獻”,這是他主動請纓的原因。
吃過飯,小兩口給兩個爸爸兩個媽媽分別打了電話,問候新年捎帶著報平安。我聽到,在電話里,張海說,“工地臘月二十八放假,正月初四上班。很多人都住在過渡房里,早點把房建好,人家也能少受點罪。”
打完電話,最初的打算是去一趟蘆山縣城?;丶液鬀]有購物的時間,小兩口商量著要給女兒添置一身過年的新衣。誰知臨出門,老婆變了卦。
工棚上不知什么時候布置起一場巡回展覽。展出的幾十張A紙大小的全家福,把平日里色彩單調的板房裝點得生趣盎然。
或許是照片上的面孔勾起了對家的思念,張??吹?,老婆像被磁石吸住一般,邁不開步了。照片上的主角都是“5.12”災區(qū)的群眾,展覽有一個溫暖的主題:“最美全家福”。
張海理解老婆。就連那一群圍在照片前的大老爺們兒也都是老婆一樣的神情。
氣氛再次熱鬧起來是因為一句爽快的吆喝:“今天我們就是來給大家拍全家福的,先看完展覽的到這邊來,馬上拍照,馬上取。”
背景板備好了,打印機聯(lián)通了,十余位攝影家也各就各位了。簡陋的工棚瞬間升格為“影樓”。
“多少錢一張?”人群里,有人羞怯地問。
“要啥子錢,你們?yōu)闉膮^(qū)做了貢獻,我們是你們的‘粉絲’嘞!”一位女攝影家俏皮地回答。
人群一下激動起來。
張海一家最先被推到鏡頭前。密集的快門聲中,連同4個月大的孩子,一家三口留下了2014年的第一張照片。
兩分鐘后,照片被現(xiàn)場打印出來。拍得好,“洗”得也好,難怪張海很激動,“這是我們和寶寶一起拍的第一張照片。”
工友們不免“羨慕嫉妒恨”一真正的“全家福”僅此一張其他工友,都是拋妻舍子來的蘆山。
有人一眼看穿了他們的心事,沖著大伙說:“大家一起同吃同住,其實也是兄弟,也是親人。所以,和兄弟伙一起拍照,也可以算作全家福”。
他這一說,其他攝影家也紛紛附和。于是,工地上響起更加密集持久的快門聲。寢室、班組、小老鄉(xiāng)、老“戰(zhàn)友”林林總總的主題下,快門聲和說笑聲交相輝映。
照片拍了幾十組,兩臺打印機忙得夠嗆。一直到下午三點,近百張照片才被全部打印出來。收刀檢卦后,找到一家抄手店,我一看時間,已經(jīng)是下午3:35。午餐晚餐二合一,攝影家們說,地震時的狀態(tài),又回來了。
等候照片的過程中,來自什邡市安居鎮(zhèn)的魏綿能同我擺起龍門陣。
“這里我去過,我在這兒干了一年多。”魏綿能觀看巡展時指著拍攝于桃坪羌寨的一張照片兩眼放光。憑直覺,我感覺他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5.12”地震那天,女兒所在的六年級教室從三樓垮到了二樓,女兒也被埋在了一堆磚塊中,當時魏并不在家,老岳父在其他家長的幫助下,才把女兒創(chuàng)了出來。
所幸的是,心肝寶貝只是鎖骨骨折。本來可以把她送到省外條件更好的地方救治,但爺兒倆決意不去:“重傷的人多,把機會留給別人。”
魏家房屋震后很快建了起來,搬家第二天,他去了桃坪羌寨。之后還去過青海玉樹、甘肅舟曲、云南岷縣。
現(xiàn)在又來到了蘆山。
為什么去的都是地震災區(qū)?我難以理解。
魏綿能笑笑:“其實去哪里都是打工。但是在災區(qū)就不一樣了,我從地震中死里逃生,知道災區(qū)老百姓的不容易。不管怎么說,把汗流在災區(qū),也算是為災區(qū)群眾出過一把力。”
常年在外打工,魏綿能很少能和家人聚在一起。雖說如此,他和女兒還是有一個默契:“512”后,不管哪里發(fā)生大災大難,父女倆都會有共同的舉動,為災區(qū)祝福,捐款。
“我們受災時得到了別人的關心,別人有難,我們不能袖手旁觀。”別說蘆山地震,就連北京那次漲洪水女兒都捐了款。魏綿能說,雖然能力有限,但這是一個姿態(tài)。
女兒已經(jīng)念高三了,學習成績不錯。魏綿能告訴我,他的新年心愿是過年回家時,和一家人一起照張真正意義上的全家福。
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今天,為您講述災區(qū)重建日記:從傷口長出翅膀,蘆山地震災區(qū)重建一線實錄,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寧,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