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關(guān)鎮(zhèn)政府旁一棟平房幾乎被泥石流填平了。一名婦女泣不成聲,說她家4人被困,何友新二話不說立即帶領(lǐng)6名戰(zhàn)士跑到婦女指定位置,用鋼在房頂鑿開一個大洞,讓戰(zhàn)友在上面抓住繩索,他一頭系住埋頭滑入室內(nèi)。光線十分微弱,無法看清屋里環(huán)境,正在努力搜尋時,一只液化氣罐突然強炸,何友新被瞬間爆炸的沖擊波掀翻,身子重重地摔倒在房屋角落。危房一秒都不能久留,為了能盡快救出被困人員,他忍痛咬牙趕緊爬起帶領(lǐng)官兵繼續(xù)挖掘,4個多小時后,被困9個小時的一家4口全獲救!被救的70多歲藏族老大媽失聲痛哭,緊緊地握著何友新的手久久不肯松開。
在北街,泥石流將一座藏式二層小樓沖倒,廢墟里一位藏族大媽被壓在夾縫中。要救出大媽就得進入夾縫,夾縫隨時可能坍塌,靠近夾縫稍有不慎生命就有危險。官兵不分你我個個往前爭,都說自己先下。何友新對身后的戰(zhàn)友說:“大家都別爭了,這里我是政委,我說了算,我先上!”他帶上中隊名排長,小心謹慎地爬進狹窄的空間徒手搬挖石塊,雙手被鋼筋鐵絲戳出了血,雙膝被瓦礫硌破了皮,兩人還是趕緊挖,約1小時終于將被困18個小時的60多歲藏族老大媽卓瑪才昔背出廢墟。
還有一位“開山斧”工兵團團長胡正強,也讓很多人感動。
2010年9月3日上午7時,一位身材高大的軍人,站在廣壩濱江商貿(mào)城一處齊膝深的污泥里,給行進中的大型鏟斗車操作員打手勢,“靠右一點,注意電線桿!”。一身泥點的他,臉上顯得有點疲憊,但在污泥里指揮時,神情依舊專注。
2010年9月2日晚上加班到凌晨5時的他,只休息了2個小時,又從20公里外的駐地趕到作業(yè)現(xiàn)場,查看進度,指揮作業(yè)。
他和他的團隊,是最早到達災區(qū)、多次承擔險重任務的搶險救援部隊之一。20多天里,他的背影一次次出現(xiàn)在爆破堰塞體、搜救、安置點建設、主街道清淤等搶險救援現(xiàn)場。他們的成績,一次次得到前線指揮部的肯定,一次次贏得災區(qū)群眾的贊揚。
這位軍官就是玉樹載譽歸來,一天后開赴舟曲的蘭州軍區(qū)某集團軍“開山斧”工兵團團長胡正強。
青海玉樹發(fā)生地震后,蘭州軍區(qū)某集團軍“開山斧”工兵團急赴玉樹開展抗震救災。100天后,出色完成抗震救災任務的工兵團全體官兵,于2010年8月6日晚返回駐地。8月8日凌晨4時20分,急促的電話鈴聲,驚醒了沉睡中的胡正強。“舟曲發(fā)生特大泥石流災害,請做好搶險救援準備。”本想睡個舒坦覺的他,立即全團動員,安排部署行動計劃。5時50分,第一支小分隊出發(fā)。
2010年8月8日上午11時,由16人組成的工兵團爆破分隊乘直升機抵達舟曲。其后,各個小分隊、大型車輛、設備陸續(xù)抵達災區(qū)。映入官兵們眼簾的是泥浪滔天的白龍江和滿目瘡痍的舟曲縣城,官兵們?yōu)槭転娜罕姳吹耐瑫r,深感肩頭責任重大。根據(jù)前線指揮部的搶險方案,爆破白龍江河道堰塞體是他們面臨的第一道難關(guān)。經(jīng)過縝密勘察,擔負爆破重任的工兵團提出了三個方案。提交指揮部后,確定按其中一個方案進行爆破,地點選擇在卡住白龍江河道“脖子”的瓦廠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