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毒這個字,看上去挺可怕的,但在我們身邊其實并不少見,稍不留神,就可能發(fā)生意外。那些帶給人傷害的毒,今天和大家說第13集——歐洲“反應停”事件、伊拉克西力生農藥中毒事件。
“反應停”災難是發(fā)生在1957-1963年的一次全球性藥害事件,“反應停”造成新生兒呈現海豹樣畸形。據統(tǒng)計,1959-1963年,世界范圍內誕生了12000多名畸形的“海豹狀嬰兒”。
“反應停”于1957年開始進入市場,在那個時候,僅在聯邦德國就有近100萬人服用過“反應停”,每月銷量達到1噸的水平。在聯邦德國的某些州,患者甚至不需要醫(yī)生處方就能購買到“反應停”。動物實驗口服給藥時,測不到致死量,人類服用過量時也不昏迷,被認為是“安全催眠藥”和“保胎藥”,因此,可以不經醫(yī)生處方,直接在藥店出售。同時,它與鎮(zhèn)痛、鎮(zhèn)咳、退熱藥等配制成復方,以超過40種華麗的名字出現在市場上。在瑞典,稱之為“臨時保姆”。
1960年,歐洲的醫(yī)生們開始發(fā)現,本地區(qū)畸形嬰兒的出生率明顯上升。這些新生兒有的四肢崎形,有的裂,有的內臟畸形,還有的是盲兒或聾兒。聯邦德國也報道了一種罕見的崎形嬰兒:新生嬰兒四肢非常短小,狀如海豹的肢體,臂和腿的長骨細小,稱為“海豹胎”嬰兒。
1961年,澳大利亞悉尼市皇冠大街婦產醫(yī)院的麥克布雷德醫(yī)生發(fā)現,他經治的3名患兒的海豹樣肢體畸形與他們的母親在懷孕期間服用過“反應停”有關。麥克布雷德醫(yī)生隨后將自己的發(fā)現和疑慮以信件的形式發(fā)表在了英國著名的醫(yī)學雜志《柳葉刀》上。此時,“反應停”已經被銷往全球46個國家。這一年,英國發(fā)現孕期服用過“反應停”的孕婦生出的600名嬰兒中僅有400名存活。
此后不久,聯邦德國漢堡大學的遺傳學家倫茲博士根據自己的臨床觀察于1961年11月16日通過電話向格侖南蘇化學公司提出警告,提醒他們“反應停”可能具有致畸胎性。
在接下來的10天時間里,藥廠、政府衛(wèi)生部門以及各方專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最后,因為發(fā)現越來越多類似的臨床報告,格侖南蘇化學公司不得不于1961年11月底將“反應停”從聯邦德國市場上召回。
但此舉為時已晚,1959-1963年,世界范圍內誕生了12000多名畸形的“海豹狀嬰兒”。據聯邦德國衛(wèi)生部門統(tǒng)計,“反應停”造成了100名暗胎兒,其中有5000名仍存活著,1600人需要安裝人工臟體。在此后的一段時間里,制藥公司一直不肯承認“反應停”的致畸胎性。在聯邦德國和英國已經停止使用“反應停”的情況下,在愛爾蘭、荷蘭、瑞典,比利時,意大利,巴西、加拿大和日本,“反應停”仍被使用了一段時間,導致了更多的畸形嬰兒的出生。
“反應停”的化學名是沙利度胺,又稱酞咪脈啶酮。1553年,瑞土諾華制藥的前身慈帕藥廠,他們在研制抗菌藥物的過程中首先合成了沙利度胺,后來發(fā)現沙利度胺沒有任何抑菌活性而放棄。然而,聯邦德國格侖南蘇化學公司開始投入人力物力研究沙利度胺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作用,并且發(fā)現它具有一定的鎮(zhèn)靜催眠作用,還能夠顯著抑制孕婦的妊娠反應。1957年10月,沙利度胺作為抗妊娠反應藥物正式投放歐洲市場。不久進入日本市場。在此后的不到一年內,“反應停”風靡歐洲、日本、非洲、澳大利亞和拉丁美洲,作為一種“沒有任何副作用的抗妊娠反應藥物”,治療婦女妊娠反應。很多人吃了“反應停”就不吐了,明顯改善了癥狀,于是成了“孕婦的理想選擇”,這句話就是當時的廣告用語。但在美國,沙利度胺遇到了美國聯邦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冗長而煩瑣的市場準入程序。一些FDA官員認為,沙利度胺的動物實驗獲得的藥理活性和人體實驗結果有極大差異,由動物實驗獲得的毒理學數據并不可靠,最終沙利度胺沒有獲得機會進入美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