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擁有鯨類中最長的胸鰭——幾乎可達體長的三分之一,成年后胸鰭可達5.5米,座頭鯨還有個別名叫“大翅鯨”。
“它很沉,肚子也大,挖的坑大概有膝蓋深。”徐濤說。除了澆水和挖坑,四個人沒時間想別的。徐濤不記得這兩個動作持續(xù)了多長時間,只記得附近漁民告訴他,4點多就會漲潮,“再等一會兒就好”。
水開始緩慢接近鯨魚,四人撤至堤壩上。
據民警徐海生回憶,下午4點多他接到上級指示,到碼頭找一艘小艇趕往現場協(xié)助救援???點,他和三位好心漁民到了現場——鯨魚的三分之二身體已被海水淹沒,它打著尾巴向岸邊方向移動。天色已經漸黑,雨越下越大。
他們趕緊將小艇開到鯨魚右側,借助艇上的竹板頂住鯨魚、幫它轉向。鯨魚張嘴、拍打尾巴和胸鰭,一動能移兩三米,卻仿佛總找不到正確的方向,“不好弄,我們還要擔心小艇安全,轉過來感覺用了快一個小時。”
徐海生身上全濕透了,還要幫助鯨魚進入更深的海域。他們的小艇時不時推頂一下鯨魚,等到鯨魚完全覆蓋在水中,能夠比較自如游動的時候,他才離開。他們都相信,鯨魚會返回大海。但陳炳耀卻不放心,他不相信鯨魚能安全游走。
當天下午4點多,邊防民警還在等潮水上漲時,他接到了來自啟東的電話,對方是啟東市漁政監(jiān)督大隊連興港漁政分站站長陳軍,希望他能來現場協(xié)助救援。聽說情況后,陳炳耀心情不安又激動,當下決定立即從學校出發(fā)去現場,“座頭鯨是遠洋生物,很少能在近海看得到”。
作為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專門研究鯨豚的博士、副教授,陳炳耀2017年6月剛剛帶領研究團隊出海。他們到達150-200公里外的遠洋進行鯨豚本底調查,所有遠洋鯨豚的數據都要進行詳細記錄。今年已是他接觸鯨豚研究的第13年。
當陳炳耀收到啟東傳來的救援視頻和圖片后,他心里一沉,“我感覺情形不是很好,一般鯨魚的活動很規(guī)律——一上一下、上來再下去,但這只的行為不太正常。而且它很小,不應該是獨立的座頭鯨,應該是跟鯨群分開了。”
在他的經驗里,一旦鯨魚擱淺,重新返回深海并生還的希望就會大大降低——單是因為沒有浮力,過大的體重就很可能對內臟造成極大的損傷。
他急忙叫了三個碩士研究生,帶上取樣檢測的設備,簡單收拾了一下,便從南京開車出發(fā)去啟東。由于單程需要近5個小時,等他們到達啟東市區(qū),已是夜里12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