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應急廣播 > 應急廣播

汶川記憶 應急心理救災紀實21

2017-11-18 23:30-23:59 責編:張凌

00:00 00:00

這份遺憾,源自于與浙江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組所有成員在過去這些日子中的深厚情誼,更來自于我對這群以撫慰心靈為責任的心理醫(yī)生的尊敬。在災區(qū)無論承受怎樣的艱苦,對于我們來說,都是短暫的,都可以看得到結(jié)束的那一天——比如此刻,我就已經(jīng)完成了自己分內(nèi)的工作,踏上了歸程。但災民們,他們卻要承受很長很長一段時間,當身體的傷口痊愈后,心靈那道隱秘的傷痕卻不易結(jié)痂,它的疼痛更為持久和糾結(jié),甚至會折磨他們一輩子。由此,心理醫(yī)生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從某種意義上說,心理醫(yī)生的工作就是讓經(jīng)歷災難的人們“遺忘”創(chuàng)傷性畫面,撫平他們的巨大傷痛,重構(gòu)他們的心靈家園,使他們樹立起對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組就是這樣努力著——他們不顧個人安危,冒險進災情最嚴重的地區(qū);他們不辭辛苦,日夜奔波在災民安置點。他們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心靈大救援。而我作為一名媒體人、一名隨隊記者,在記錄他們的同時,更從他們身上獲得了很多很多。

2008年5月12日14:28,慘絕人寰的汶川大地震撼動了大半個中國。雖然頻頻通過網(wǎng)絡和電視關(guān)注地震的最新消息,但是我沒有想過,自己會有機會參與采訪這次地震,用文字見證這段沉重的歷史。

接到采訪任務非常突然,2008年5月14日上午10:00左右,剛剛在辦公桌前坐定,就被所在的新聞中心主任叫進他的辦公室。沒有絲毫套,張軍直接將問題拋到我面前——“愿不愿意去四川采訪?”并告訴我,我的任務主要是報道浙江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組在地震災區(qū)的工作。

我猶豫了一下。一是,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一般來說,報社決定報道一個重大新聞題材時,都是提前好幾天確定入選,以便于參與采訪的記者有足夠的時間了解情況和聯(lián)系采訪;二是,我一直從事的是財經(jīng)報道,基本上沒有突發(fā)事件報道的經(jīng)驗,對心理危機干預的題材也并不熟悉,可以說是一片空白,隔行如隔山;三是,幾天里,我多多少少對震區(qū)的危險性有所了解,萬一出事了怎么辦?

我又清醒地意識到,如果錯過了這次采訪,自已肯定會遺憾終身,何況,我是報社的骨干記者,領(lǐng)導選擇我去四川,是出于對我的充分信任。在經(jīng)歷了一番去與不去的艱難抉擇之后,我向張軍給出了答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