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應急廣播 > 應急廣播

唐山大地震后的空中生命線33

2017-05-29 23:30-23:59 責編:張澤昕

00:00 00:00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24萬人的生命瞬間毀滅。原唐山飛機場航行調度室主任李升堂,帶領團隊肉眼指揮飛機安全起降3000多架次,打通空中救援通道,成為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跡。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本期帶您關注——唐山大地震后的空中生命線。

唐山大地震后,空軍沈陽軍區(qū)空軍運輸小分隊是最早到唐山執(zhí)行救災任務的。因為東北營口大地震時得到了各地的大力支援,所以沈陽軍區(qū)領導得知唐山大地震的消息后,在當天就把食品,藥品和醫(yī)療隊運抵唐山機場上。并在以后的日子里,日夜兼程,連續(xù)奮戰(zhàn),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險情,把一批批救災物資運到災區(qū),把一批又一批傷員運到外地去治療。

就拿小分隊宋文生機組來說,當時記者李志臣、王金石曾這樣報道:

這個機組一共有四名同志:飛行副中隊長宋文生,機長周世江,領航主任楊風林,通訊主任劉永田。此次飛行任務是向唐山災區(qū)運送急救藥品。

航線:沈陽——唐山——沈陽。

飛機出航后飛行一切正常,快到錦州時機組遇到了惡劣的天氣,那一塊塊濃密云團,像一座座小山一樣,黑乎乎地壓頂而來。而下面就是一座大山,橫跨南北的“醫(yī)巫閣山脈”山區(qū)的氣候變化無常,特別是氣流很強,氣流像海潮一樣的襲來,飛機忽上忽下不能保持正常飛行狀態(tài),下降時從2700米一下子降到2400米,上升時可以使飛機瞬間掀起到原來的高度。幾上幾下就像海上沖浪一樣上下顛簸,左右搖晃。機組成員在駕駛艙里頭昏眼花,五臟六腑翻個兒,每個人的臉色都由黃變得煞白,那滋味比在地面上暈車要難受得多。周世江臉頰滾著都打的汗珠,他再也忍不住了,“哇”的一聲吐了出來。副駕駛宋文生順手拿來一個嘔吐袋塞給他。

“快,我替你飛一會兒!”

同時“叭”的一下子,又把正副駕駛轉換電門扳到了右邊位置。

看到機長嘔吐,全機組的人都很焦急不安。宋副中隊長不忍心讓周世江再吐下去,他就用加減油門穩(wěn)住駕駛桿、緊緊蹬住雙舵的方法,盡量減少飛機的顛簸,使飛機保持平穩(wěn)地飛行,以減輕他的痛苦。

“不要管我,爭取時間,早一點把急救藥品送到災區(q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