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應急廣播 > 應急廣播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特別策劃:中國地震應急成長史

2016-07-31 11:00-12:00 責編:張澤昕

00:00 00:00

 

修奇:感性觀察、理性分析,歡迎回來,這里是正在直播的國家應急廣播高速加油站,我是修奇,繼續(xù)我們今天的唐山大地震40周年特別節(jié)目。我們也是邀請到了地震救援專家,綠野救援隊的首任隊長海貓老師作客直播間,來和大家一起交流。海貓老師剛才提到了,綠野救援隊在汶川地震的時候也是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要跟聽眾朋友分享一個概念,就是民間救援組織。其實大家不知道,在國家面對大災大難的時候,除了我們部隊官兵,還有我們一些官方的機構在執(zhí)行救援的任務,民間救援組織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那么國內(nèi)的民間救援組織是什么時候開始出現(xiàn)的呢?

海貓:應該說,我印象中比較早的,很多的民間救援隊都是從戶外救援開始的,戶外救援比較早的,就是從2002、2003年這個時間,那段時間正好是一個戶外的人群爆發(fā)的時間。

修奇:開始發(fā)展了。

海貓:這時中國開始有戶外用品了,以前用的是軍品。從2002年,2003年開始就有戶外店,賣一些戶外裝備。

修奇:從小眾到大眾的階段。

海貓:對,慢慢開始開展。那個時候,應該說,整體隊伍一個大爆發(fā),也就是汶川地震的時候。當時就是去了好多,我記得當時有過統(tǒng)計是十萬多的民間志愿者,到了四川汶川去參加救援。但是當時成體制的隊伍還是比較少的。因為大部分隊伍也就是,好多都是志愿者,包括做一些其他的義工這方面的人,他們到了那個地方也不知道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可能到最后只能做一些物資搬運這方面的工作。真的是到災區(qū)能夠做一些應急急救醫(yī)療,包括破拆搶救這方面工作的人,很少。

修奇:所以是熱情在主導。

海貓:對。

修奇:那么當時國家是怎么來指導這些民間救援組織有序地來進行救援?因為我們知道,如果你在那兒不能做實際工作的話,其實也是一個負擔。

海貓:其實當時,我印象中汶川地震的時候,其實國家控制得還是比較少的,與我們后來這幾次地震來比較的話,少了很多。當初的時候應該是,除了軍隊在一些特殊的地方控制以外,大部分我們是想去都能去的。只不過就是說,你要自己整很多東西。你比如你要運物資,就是在網(wǎng)上募集善款來買更多的前方需要的一些物資,比方說糧食,吃的,油,再就是住的東西,比方說賬篷,或者是彩條布,搭賬篷所使用的東西,搭個簡易房子用的東西。所以這些東西到了以后,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說,怎么運輸。通過火車也好,通過汽車也好,運到成都了,怎么再把它運過去,這是很累的一件事情。

俢奇:因為當時交通也是呈現(xiàn)一個癱瘓的狀態(tài)。

海貓:對,好多公路已經(jīng)不好走了。所以說,有的時候一個地方要運物資,可能要繞很遠。就很近,但是你得繞很遠,轉一大圈才能過去,兩三天才能送到,所以這都是對我們來講面臨的一個考驗。資金也不到位,就是你雇個車,確實有很多的車是免費的,但是加油你得有吧。所以說,我們民間隊伍要發(fā)展的話,其實首先要自己強大,然后又要掌握很多的專業(yè)技能。所以說,你看我們現(xiàn)在救援隊救援掌握的技能,做了戶外救援,地震災害救援,還有一些醫(yī)學方面的應急急救的救援,都要掌握必備的知識。

俢奇:所以大家就非常好奇,這到底是一群什么樣的人在做這樣的事情。我知道您也在救援的行業(yè)不能說混跡,應該說馳騁了很久了。為什么大家會有這樣的奉獻精神?有的時候會撇開自己的生活,在休息日,甚至是犧牲了工作去從事這樣的志愿服務?

海貓:應該說,你看,拿我們北京來講。北京現(xiàn)在將近有二三十萬的應急志愿者。就是應該是注冊的,就是這么多應急救援者哪兒來?其實真的不是某一個方向,應該講,我了解的戶外的這是一塊,大家喜歡走出去,喜歡幫人,戶外的這是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就是說,大家想學一部分急救方面的。那么再有一些就是專業(yè)技能的,你比如說醫(yī)生,然后一些護士,還有就是說,退役的士兵、武警、特警類似這樣的。專業(yè)人士還有一些專門的,你比方說自駕車的,還有一些專門玩無線電的,各種各樣的機器。有技能的人士比較多,大家都湊在一起。現(xiàn)在應該講是在北京,我知道能叫上名的救援隊上百支也有。

俢奇:上百支。

海貓:應該講是大家互相之間,這些年,也是災害頻發(fā),所以說民間隊伍都是在不停地,一方面在救援,另一方面在做一些自己的能力提升。

俢奇:提升自己的一個救災的能力。其實提升自己的能力,就是在災害面前多了一個籌碼。

海貓: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