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森介紹,12號晚上7點接到任務之后,武警水電部隊組織爆破專家等連夜論證分析,13號上午7點方案通過。
張森:在方案制定的同時,我們也用水電七支隊官兵把堤上的混凝土層進行破碎,以便于連夜進行炮孔的布置。13號全天,打孔、填藥、布網(wǎng)三道程序同時進行,共動用400多名兵力。
記者:武警戰(zhàn)士在梁子湖和牛山湖之間這段圩垸的中段,從堤面向下垂直打出333個孔,孔間距3米,總共綿延1公里,每個孔2.5m深,裝填72公斤炸藥,總共使用炸藥超過24噸。打孔的位置是在3米寬的圩垸的中軸線偏向下游的一側,目的是留給上游一側相對堅實穩(wěn)固的壩體,應對梁子湖高水位的壓力。前指總指揮、武警水電第七支隊政委張森介紹。
張森:梁子湖的水位和牛山湖的水位相對偏高,跟挖炮孔、埋填炸藥、布網(wǎng)都造成了很大的挑戰(zhàn)。由于大壩長期被水泡,挖掘炮孔的時候,1米-2米之間的深度,有些地方就有滲水,給我們填充炸藥采取的技術方案,提出了一些難度。
記者:今天凌晨兩點多,現(xiàn)場總工程師在電話里告訴張森,333個孔的打孔裝填任務,已經只剩最后5個孔。張森介紹炸藥從運輸、裝填到引爆的整個過程,有地方公安和安監(jiān)部門在現(xiàn)場跟進,確保安全。根據(jù)初步計劃,爆破之后兩端剩下的圩垸也將會清除。
主持人:好,繼續(xù)我們的防汛抗洪專欄,可能說到這個大家都會關注到的是南方,但是在北方也有一些人面臨著這些風險,哈爾濱市松花江的北岸,松北區(qū)牛甸屯的民房都是臨水而建,這個形成于清末民初的村子,三面環(huán)江,一面靠壩,地勢非常的低洼,基本上可以說是逢洪必淹,而當?shù)卣浽?013年承諾,為了保證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將對牛甸屯進行整體搬遷,但是直到今天村民們依然生活在隨時可能被洪水淹沒的牛甸屯詳細的情況我們來聽央廣記者肖源、楊博宇、喬仁慧的報道。
記者:78歲的吳寶華,在牛甸屯住了74年。因為處于松花江的行洪區(qū),這個屯子沒有網(wǎng)絡寬帶,沒有有線電視,甚至沒有自來水。由于在江畔,地下水位淺,屯子里的老百姓,家家戶戶都用這樣的手壓井。雖然與哈爾濱最繁華的中央大街直線距離不過兩公里,但牛甸屯看起來更像是被迅速發(fā)展的經濟社會遺忘了二三十年。常住100多人的屯子,垃圾遍地,泥濘不堪。吳寶華說,從他記事起,屯子里就經常發(f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