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雨必澇”頑疾難破 城市如何不再“看?!?/h3>

2015-07-24 09: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重金治澇并不能短期見效

近年來,針對城市內澇,中國多地也已重拳出擊,花重金治澇,但收效不甚明顯。

據(jù)媒體報道,2003年開始,南昌投入20億元資金,綜合改造5大排水系統(tǒng),實施12大工程30多個子項目。武漢則為建設海綿城市,投資規(guī)模已超過百億。但近十年來,南昌“看海”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每到夏季汛期總會有一兩次全城被淹的情況發(fā)生。而武漢,就在今年4月初,更因連續(xù)降雨發(fā)生嚴重內澇,多個地段漬水。

“實際上,重金治澇并不是短期便見效的,至少也要十幾二十年。南昌、武漢兩城內澇問題都有共同特點,就是原本兩城都有大面積的內湖,兩城的城市湖泊量更處全國前列,然而近一階段,由于大面積填湖,導致了蓄水能力下降,影響排澇能力,因而,治澇仍需時日。”孔彥鴻說。

記者注意到,作為“百湖之市”的武漢,近年湖泊縮水嚴重。有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武漢城區(qū)湖泊有40個,而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這一數(shù)字是127個——60年來武漢城區(qū)近90個湖泊消失。

 

建設“海綿城市”可從根本上治澇?

城市“看海”現(xiàn)象頻發(fā),到底該如何破解?

當前,“海綿城市”的概念,正走入中國城市治澇的視野。所謂“海綿城市”,就是通過一系列城市設施的建設與合理規(guī)劃,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將雨水吸收、過濾,并收集儲存起來,進行合理利用,比如城市綠化、沖洗街道、消防儲水等等。

今年4月,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聯(lián)合發(fā)文,公布了首批包括廈門、濟南、武漢等16個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名單。有媒體也將今年成為中國“海綿城市”建設的元年。

“根本上治澇,建設‘海綿城市’比建設地下管網,比改變氣候更完整些。”孔彥鴻表示,“海綿城市”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講究“蓄、滲、滯、凈、用、排”,其在建設之初,就要求考慮水的出路,保留大量的“海綿體”,而這就可以有效地實現(xiàn)水的循環(huán)排泄。

如今,全國很多城市躍躍欲試,然而專家指出,“海綿城市”建設其實并不簡單。

中國社科院經濟與社會建設研究室主任鐘君表示,建設“海綿城市”是必要的,但要結合城市自身需要,因地制宜,在多雨的南方城市便可多考慮建設,但北方城市則要根據(jù)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窩蜂”去做。如今,很多城市“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一洪澇了,便馬上考慮開建海綿城市,這樣的想法不科學。

同時,記者也注意到建設“海綿城市”的難點,一方面,人們對其內涵還普遍缺少理解,另一方面,“運動式建設”也令相關專家擔心。

據(jù)了解,海綿城市建設投資約為每平方公里1億元—1.5億元,而這數(shù)據(jù)也讓外界產生建設成本是否會過高的想法??讖櫛硎荆ㄔO“海綿城市”的根本是不要大規(guī)模破壞,即建設初期就要進行低影響開發(fā),而低影響開發(fā)是省錢的,建設初期只要考慮不要干擾自然循環(huán)的路徑,那就不需要太多的投入了。

她舉例說,“低影響開發(fā)、低洼綠地建設”就是在建綠地之初,就把雨水的去處考慮好,就把透水地面自然留好,不破壞自然原有的下滲渠道,而這樣的建設,甚至不要考慮投錢。如果是建設完再考慮“恢復”部分海綿體,那肯定費錢。(完)

責編:趙尹威
轉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