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fā)生6.5級地震。截至2014年8月8日15時,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經過三年奮戰(zhàn),魯甸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全面完成。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本期帶您回顧:魯甸地震抗震救災感人故事。
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收聽《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我是百寧。地震發(fā)生之后,往往除了災難,還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輝。在已經過去5年的魯甸地震中,我們看到了災害和傷害,看到了災難發(fā)生時很多人的互幫互助,也看到了很多人在災難發(fā)生后的勇敢擔當,還有很多人在災后重建中的拼搏進取。雖然已經過去5年,這些人性的光輝依然值得我們紀念和回顧,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昭通市委后來編輯整理了100個魯甸地震抗震救災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讓我們回到5年前,聽聽他們的故事。
2014年8月3日,云南昭通魯甸6.5級地震。剎那間,山崩地裂、江河嗚咽,烏蒙大地彌漫著濃濃的悲慟,浸透了苦澀的淚水。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此時,中國移動云南公司在最快的時間集結好搶險隊伍,開赴災區(qū),用最堅定的行動奏響生命最強音!我們共享著一份厚重的感動,經歷著一次次心靈的涅槃,感受著蘊含其間那么多溫暖的幫助與鼓勵。
2014年8月3日16:36分,魯甸縣龍頭山鎮(zhèn)八寶村青龍山社的村民王桂花撥通了“6995”求救電話。地震發(fā)生時,她正在山上摘花椒,為躲避地震鉆進了巖洞中,“我被困在山洞里面,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趕快打電話,讓他們來救我,還好山洞里面有信號,我一撥通6995,告訴他們我在哪里,他們就趕快過來救我出去了”。
2013年,中國移動云南公司創(chuàng)造性地建設6995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臺,在魯甸“8·03”地震中再度彰顯了通信保障的巨大力量。
“6995”意為“來救救我”,是中國移動與政府合作搭建的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平臺,以村委會或村民小組或較大自然村為一個網格,每個網格內以10至20戶建立的治安中心戶群組,做到“一呼十應”。
昭通魯甸地震發(fā)生后,依靠“6995”平臺實施互助救援的案例數不勝數。“一會恐怕還有余震,你們要轉移到空曠、安全的地方”“你們不要怕,再等一下,我們馬上就把干糧、水、衣服給你們送去”……截至2014年8月5日16時40分,魯甸縣震區(qū)村民撥打“6995”求助電話84次,接通率達98%。受困村民的需求得到及時解決,保障了一方百姓的生命安全。
震中龍頭山,房屋幾乎全部倒塌。地震當天,龍頭村一位村民的父親、哥哥、兩個侄子被埋于廢墟中,生死未卜。僥幸逃脫的大哥和大嫂面對已成瓦礫的家,汨流滿面,痛苦不已。突然,大哥的電話響了,原來是埋在倒塌房屋下的侄兒用老父親的老人機發(fā)出了求救信號。
得知被埋的4人依舊活著,興奮與不安占據著大哥的心頭。父親年邁,不知道在倒塌的房屋下受傷重不重,能不能挺過去?侄兒在廢墟下借助手機告訴大家地震時他們四人在家中的大致方位,大哥大嫂和聞訊趕來的鄉(xiāng)親們一起搬開土塊,最終家人全部獲救。
在與時間、與死神的較量中,在震區(qū)民眾最危難的時刻,中國移動的信號是燈塔,移動網絡保障隊員們高昂的志氣同這些倔強的生命在回響,因為中國移動和災區(qū)的親人并肩,站在一起。
陰霾的天空、淅瀝的小雨,空氣中彌漫的悲傷讓整個魯甸縣城變得寂靜。
瑟瑟發(fā)抖的矮小身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他蹲在路邊,渾身被雨水打濕了,小聲地抽泣著。“是不是與親人走失的孩子?”正在中國移動流動服務站點為百姓服務的小張趕緊上前一問,果真,小男孩與父親姑姑走散了。小張用毛巾替孩子擦干淋濕的頭發(fā),找到件厚實的外衣給他披上,馬上帶著走失的孩子去文化廣場的避難區(qū)域。孩子記得父親的電話,但是電話停機了,小張自費幫孩子爸爸交了話費以后,電話打通了,孩子順利找到了父親和姑姑。
當父親焦急地來到文化廣場,看到兒子平平安安站在眼前,不停表達著對移動員工的感謝。望著父子倆離去的身影,小張?zhí)貏e高興,甚至還有些想流淚,“親情在這個時刻的重量勝于一切”。
“我忙著”,這不到半秒的通話是李寶晶與愛人馬靜在震后唯一的聯(lián)系。
李寶晶和馬靜都是中國移動工作人員,李寶晶在魯甸縣,馬靜在距離魯甸不到50公里的昭陽區(qū)工作。2014年7月18日,李寶晶和馬靜領了結婚證,正式組建了一個新的家庭。2014年8月3日,正在昭陽區(qū)商量婚禮事宜的李寶晶突然感覺到一陣強震,他趕緊通過手機不斷刷新中國地震網,確定:魯甸發(fā)生6.5級強震。他毅然放下了正在商量的婚事,迅速驅車趕回魯甸災區(qū)。
李寶晶說,為了第一時間恢復通信,他扛著百余斤重的緊急救援物資和100個充電寶步行近4個小時徒步進入龍頭山鎮(zhèn)。從地震當日進入龍頭鎮(zhèn)到現在,已經70多個小時沒有好好休息,體力嚴重透支,走路都開始打顫了。
同樣作為中國移動員工的馬靜深知災區(qū)救援工作的重要性。怕影響李寶晶工作,沒再給他打過電話。直到地震后很久,馬靜仍然不知道李寶晶在災區(qū)的情況。馬靜自己也沒閑著,那時,她必須自己承擔起籌辦婚禮這件事。她還積極到獻血站獻血、去慈善機構捐款,希望以自己的方式來支持災區(qū)的救援,也表示對愛人在災區(qū)工作的支持。
李寶晶自己也還不知道要在災區(qū)工作多久,“希望災區(qū)早點恢復,讓受災群眾走出這一場噩夢,重拾幸福的生活。”李寶晶的期望不僅是為了災區(qū)群眾,也為了他翹首以盼的婚禮。“等我完成任務回去,婚禮有條件也要辦,沒條件也要辦。”
“放下婚禮籌備去災區(qū),是工作責任;完成救援后舉辦婚禮,是作為她愛人的責任。”
魯甸,這一場6.5級強烈地震突然降臨。頃刻間,山崩地裂,廣廈傾覆。這是18年來,云南省境內發(fā)生的最大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2千米,極震區(qū)烈度高達9度,與2013年蘆山7級地震震中地表震動水平相當。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慘重。危急關頭,各民族并肩戰(zhàn)斗,在廢墟上綻放出了一朵燦爛的民族團結之花。
災區(qū)一線,各族同胞生死救援的義舉展現了超越血緣親情的人間大愛,弘揚了民族團結、親如一家的時代主旋律。
魯甸是一個多民族的縣,其中回族、彝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就有90665人。
災害突然降臨,全縣各族干部群眾,顯示出了空前的凝聚力,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普通民眾與宗教團體之間,親密無間,萬眾一心,團結協(xié)作,并肩作戰(zhàn),奮起抗災自救,迅速展開了與死神搶奪生命的戰(zhàn)斗,他們的行動給全國各地趕來的救援人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記者后來回憶,由于擔負后方的編輯任務,親歷龍頭山震后的第13天,依然印象深刻。從魯甸縣城到震中龍頭山,大約34公里。沙壩是進入龍頭山的第一個村,到這里,那時映入眼簾的還多為山體滑坡和道路塌方留下的創(chuàng)傷,山河的破碎,已經讓人撕心裂肺。繼續(xù)往前走,眼前出現了一個村莊,原本是雕梁畫棟的小集鎮(zhèn),可現在還站立著的房屋己經寥寥無幾。再往前,終于到了震中龍頭山。
龍井河邊的房屋,即使還有幾幢站立著,也是東倒西歪,別說土木結構的房子,就是一些磚混結構的房子也被撕得粉碎,框架結構的房屋即使沒有徹底倒塌,第一層也不見了蹤影;河邊的公路路基下陷,十幾公分的裂縫一直順著道路延伸;老街片區(qū)已成為一片廢墟,沒有一間房屋躲過坍塌的厄運,派出所沒了,衛(wèi)生院沒了,郵政所沒了……小山包上的鎮(zhèn)黨委政府辦公樓僅有一面紅旗還在廢墟上飄揚;站在龍頭山集鎮(zhèn)的制高點,望著滿目瘡痍的災區(qū),搶險救援的一幕幕場景,就像放電影一般浮現在人們的眼前。
在一間大約二三十個平方的板房里,記者見到了龍頭山鎮(zhèn)黨委書記李善云和副鎮(zhèn)長馬真訓。李書記給記者介紹了一些情況又忙著去處理抗震救災的事情。馬真訓講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他說:“地震那天剛好是星期天,鎮(zhèn)里的干部基本上都在縣城,地震發(fā)生后,大家都第一時間往龍頭山趕。我?guī)еh武裝部的應急民兵救援隊徒步行軍,下午6點不到就趕到了龍頭山集鎮(zhèn),這也是趕到龍頭山的第一支救援隊。這時候,記者看見李書記拿著一個喇叭在喊:我是鎮(zhèn)黨委書記李善云,大家不要亂,老弱病殘先撤到灰街子,年輕力壯的留下來搶救被埋的群眾和重傷員……’聽見李書記嗓子都喊啞了,我就把喇叭接過來,大喊了一聲:‘同志們,跟我上,能救一個是一個。’有個十來歲的小女孩腿被她母親的身體壓住,上面又被一塊水泥板壓住。小女孩驚恐萬分,一邊哭一邊呼喚:‘救救我,救救我……’我抓住小女孩的頭發(fā)使勁往外拽,但是拽不動。這時候,旁邊正好有一輛微型車,我看見里面有一個千斤頂。我撿起一塊磚頭砸開玻璃,拿出千斤頂去救小女孩??蓜傢斪∷喟澹嗾鹩謥砹?,搖搖欲墜的墻體轟的一聲再次倒塌下來,我們本能地縱身一跳,躲過了一劫,小女孩卻埋在了廢墟中。慶幸的是,余震過后消防官兵趕來,大原家一起動手,創(chuàng)開磚頭,撬開水泥板,小女孩終于得救了……”
馬真訓擦了擦眼淚繼續(xù)講:“哎呀,那天真是急死人。到處都在呼救,但是余震不斷,活著的人又沒有工具,只能徒手創(chuàng)。信用社員工李玉壽得知兩名孕婦被埋在鎮(zhèn)中學倒塌的宿舍樓內,帶著十四歲的兒子徒手創(chuàng)出了一個小洞,勉強能看見兩個孕婦的頭部。他喜上眉梢,正準備加快速度挖掘,卻被一塊七八公分厚的水泥板擋住了。怎么辦呢?他突然想起信用社平時放了一把斧子,迅速跑去將斧子找來,敲碎了水泥板,并用力掰開鋼筋網,成功救出了兩名孕婦,挽救了四條生命。”
講到這里,馬真訓有些哽噎,再也講不下去……
在災區(qū),記者碰到一位瘦小的回族青年,他叫馬云江—昭通金塔運輸有限公司的車隊長。他說:“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總經理馬永瑞正在家中體息,得知龍頭山發(fā)生強烈地震,連鞋都來不及換,穿著一雙拖鞋就出發(fā)。17點50分,我們趕到騾馬口,就在加油站的下邊一點,一個3歲的漢族小男孩被塌下來的水泥板卡住,消防人員已經趕到,正在研究營救辦法。我看見有一個一尺多高的縫隙,就從那里鉆了進去,那一刻根本就不知道危險,只知道里面還有一條鮮活的生命,我情愿用自己的生命去換里面的那條小生命。消防隊員也緊跟著從另一個方向爬進來,我們接近了小孩,我遞過一瓶礦泉水,叫小孩喝點水,保持體力。小孩說:‘我還有一只手能動,我自己喝!’水泥板太沉了,我大聲說:“快找個千斤頂來,才能救出小孩。’看著里面的情景,馬總叫村民快去把旁邊那輛車上的千斤頂拿來。頂住水泥板,慢慢加力,水泥板一毫米一毫米從孩子的身上松開,小男孩終于得救了。”
馬云江說,在驟馬口救了小男孩,他們又徒步往震中龍頭山趕。來到龍頭山,夜幕已經降臨,只能憑著手電筒光展開救援,不知什么時候馬總的腳被釘子戳穿了,他拔掉釘子,繼續(xù)徒手在廢墟下救人,根本不知道疼痛。凌晨兩點,馬永瑞的腳腫起來了,馬云江在廢墟上找一雙棉鞋給他穿上,又繼續(xù)戰(zhàn)斗。
記者在采訪馬云江的時候,馬永瑞走進來,他說:“我所做的那點事情算不了什么?吳龍集團的董事長馬永升,那才叫人感動。年近半百的馬總,哪里有救命聲,他就往哪里鈷,徒手刨泥土、刨磚頭,不救出生命絕不離開。余震一次又一次襲來,殘存的墻壁不斷倒塌下來,他手下的員工看他有危險,不讓他進去,可幾個人都拉不住。郵政所上面埋了很多人,馬總正趴在地上救人,一根水泥電桿倒下來,正好砸在他身邊,再靠近一點,就砸他身上了。一個位列云南非公企業(yè)百強第34位的企業(yè)老總,這么大的企業(yè)家,在大災面前,把生死置之度外。我明白了,他的企業(yè)之所以做得大,就是因為他有愛心、有品德、有社會責任感。”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這次地震,吳龍集團盡管直接經濟損失2億多元,企業(yè)仍捐資200萬元、捐物折款350萬元,職工自發(fā)捐款60多萬元,并組織了550多名職工參加志愿者服務隊。
在灰街子的一個帳篷里,記者還見到了一位彝族中年婦女,中等個子,臉和雙臂都被火辣辣的太陽曬得黝黑,皮膚還像魚鱗片似的。她叫盧敏,是魯甸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龍頭山鎮(zhèn)黨委代理書記。李善云提前結束在僑通公司掛職,回到龍頭山抗震救災,盧敏也結束代理,轉入負責灰街子安置點的工作。盧敏說,地震發(fā)生后她立刻往龍頭山趕,但由于通往龍頭山的公路大小滑坡和塌方不下百處,有的半座山都垮塌下來,巨石橫亙路中間,汽車開到沙壩就再也無法向前走了。她和其他工作人員一道一路奔跑一路攀爬,冒著滑坡、滾石、余震的危險拼命往龍頭山趕。
盧敏說:“灰街子原本是鎮(zhèn)政府平整出來準備作為新集鎮(zhèn)二期開發(fā)的壩子,地震發(fā)生后我們不再分是哪個民族,所有的遇難遺體、所有的傷員、所有的老弱病殘、所有無家可歸的受災群眾,都暫時轉移安置在這里。晚上11點,省委書記、省長還在召開抗震救災會議,就下起了大雨。我們只好在廢墟上盡量尋找到一些塑料布或彩條布,臨時搭一些簡易帳篷讓傷員避雨,其余的人就任由風吹雨打。”講到這里,盧敏的眼眶已經濕潤了,她說:“我不想再重復講那些悲慘的事情,只想講一點老百姓的切身感受,透過這場災難,許多經歷過新舊兩個社會的老人都發(fā)自肺腑地說,還是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制度好,要不是黨中央、國務院動員全國各族人民舉全國之力幫助我們,村民不分民族,不分區(qū)域,第一時間組織自救,人民子弟兵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犧牲,爭分奪秒營救被埋人員和重傷員,我們的傷亡數字不知還要增加多少?我們怎么克服得了這么大的困難?
說到子弟兵,一位親眼目睹了解放軍官兵救人的干部說:“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作家魏巍稱志愿軍戰(zhàn)士是最可愛的人。在抗震救災的戰(zhàn)場上,我覺得人民子弟兵依然是最可愛的人。”他說:“我給你舉個例子,2014年8月6日9時,14集團軍某旅六連官兵緊急搶運3名重傷員。這些重傷員是剛剛從廢墟中被救出來的,需緊急送到醫(yī)療點救治。山里的路非常陡峭,有的地方坡度接近80度,為了保持平衡,抬擔架的戰(zhàn)士不得不跪著慢慢向前挪動!3公里的路程,整整走了3個多小時!
在災區(qū)采訪,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地震帶給災區(qū)人民的災難是沉重的,但在地震救援行動中表現出來的各民族之間親密無間,又讓人感到無比的自豪。縣委書記保劍深有感觸地說:“這次地震是民族大團結的集中展示,也是對全縣民族宗教工作的一次檢驗。”
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今天,為您講述:魯甸地震抗震救災的感人故事,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寧,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