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應急廣播 > 應急廣播

魯甸地震抗震救災的感人故事23

2019-08-11 23:30-23:59 責編:張澤昕

00:00 00:00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fā)生6.5級地震。截至2014年8月8日15時,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經過三年奮戰(zhàn),魯甸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全面完成。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本期帶您回顧:魯甸地震抗震救災感人故事。

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收聽《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我是百寧。地震發(fā)生之后,往往除了災難,還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輝。在已經過去5年的魯甸地震中,我們看到了災害和傷害,看到了災難發(fā)生時很多人的互幫互助,也看到了很多人在災難發(fā)生后的勇敢擔當,還有很多人在災后重建中的拼搏進取。雖然已經過去5年,這些人性的光輝依然值得我們紀念和回顧,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昭通市委后來編輯整理了100個魯甸地震抗震救災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讓我們回到5年前,聽聽他們的故事。

地震危害令人觸目驚心,地震發(fā)生時地震波怎么在地球內部傳播?造成的強地面運動是否有規(guī)律可循?如何有效地降低地震災害?是否有一種方法可以觀察到地球內部活動狀態(tài),在地震發(fā)生前預測可能的地震危害?關于地震的種種疑問,我們總會想到去問那些致力于地震研究的人。

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學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張偉就是其中之一。

昭通地震之后,張偉和其團隊隨即開展了相關研究。他們很快模擬了該地震的強地面運動情況,給出了地震近場的烈度估計。

“我們的計算表明,地震波場在東北角明顯強于其他方向,分析發(fā)現此地區(qū)存在相對低速的低速層,地震波在低速層內多次反射加強了該地區(qū)的地震災害。我們的研究還表明,昭通地震周圍的山峰峽谷地形能影響局部地區(qū)的地震災害……”這些研究成果為地震災害救援提供了科學依據。

對于地震科學,盡管目前人類對地下結構、應力積累過程和地震發(fā)生過程的認識程度,還不能實現準確的地震預測。“那研究地震干什么?”這也是社會上很多人對于地震工作人員的最大疑問。

張偉告訴記者,目前來說,地震專家的主要工作是對地震的孕育、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研究,積累對地震這個自然現象更深刻的認識。“詳細點說就是對地震可能造成的破壞進行震前估計,為建筑物抗震設計提供支持;對地震發(fā)生后的震害進行評估,為抗震救災提供科學援助:利用地震觀測對地球進行研究。”張偉解釋道。

“地震波的傳播是受物理規(guī)律控制的,采用大規(guī)??茖W計算技術和我們發(fā)展的復雜介質地震波傳播算法,我們可以重現破壞性地震的地震波傳播過程,也可以預測,尚未發(fā)生的地震一旦發(fā)生造成的地表強震動情況。”2008年汶川地震后,張偉第一時間在《中國科學》發(fā)表了對汶川地震強地面運動模擬和分析的結果,探討了地形放大效應在汶川地震及震區(qū)導致的破壞效應,揭示了龍門山地區(qū)劇烈起伏地形和地震斷層破裂過程共同作用導致汶川地震巨大的破壞作用,這對于地震災害預測及震后救災都具有積極的推動意義。

“地震是災害,地震波研究卻大有作為。我課題組的研究方向既包括地震波先進算法研究,如復雜地下結構地震波模擬的高性能數值算法,地震波反演和成像的新方法;也包括應用這些算法解決實際問題。”

張偉成功發(fā)展了一種新的起伏地形地震波數值模擬算法,將基于強地面運動定量模擬的地震危害性分析應用到中國這種地形起伏情況復雜的地區(qū)。“這項成果用于在地震沒發(fā)生時定量評估一旦地震發(fā)生,會在地表造成什么樣的破壞,在地震動強的區(qū)域,可以通過加固建筑和提高抗震標準的方式,來減少地震發(fā)生時所造成的破壞。目前,我們正在應用這種方法研究地形起伏劇烈的川滇地區(qū)的地震危害性。”

十年前開始的“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網絡”項目建設,使我國形成了由國家數字地震臺網、區(qū)域數字地震臺網、火山數字地震臺網和流動數字地震臺網組成的新一代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系統,記錄了大量的高質量寬頻帶數字地震波形記錄。

于是基于新的地震波模擬算法,張偉實現了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高分辨能力的三維有限頻層析成像算法,以此可以充分發(fā)掘數字地震臺網采集的高質量地震波形信息。另外,他還實現了陸地采集系統全波形反演成像算法,提高了陸地勘探地震波成像的分辨能力和應用范圍。

張偉的科研視角務實,且始終保持前沿。但沒人知道,他走進地震波研究之門,卻是被“忽悠”的結果。

就讀于北大地球物理系的張偉,大三面臨專業(yè)細分時,因為一句地球物理領域“上天容易入地難”的老話,本想選擇大氣專業(yè)。但最終他被到宿舍介紹專業(yè)的陳曉非老師成功“忽悠”到了地球物理專業(yè)。

張偉回憶當時陳老師說,“入地”是難,但地震波卻向人們打開了了解地球內部結構的一扇大門,這是非常前沿的領域,充滿了機會和挑戰(zhàn),就看你是否具備挑戰(zhàn)科學奧秘的勇氣。

2006年,張偉的博士工作論文在頂級期刊《國際地球物理》上發(fā)表,引起了國際地球物理界廣泛關注。歐洲計算地震學家 Moco在今年的地震波數值模擬專著里,也專門開辟章節(jié)對該算法進行論證。在近十年的研究中,張偉對于地球物理的探索早已從“被動”成為了“發(fā)自內心的熱忱和執(zhí)著”,且越“入”越深。

至今,張偉都還記得陳老師的話,用地震波一次次敲著地球之門。

2010年,在美國羅得島大學進行三年的博士后研究后,張偉對勘探地球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貒?,他一直在美國石油地球物理公司研發(fā)中心工作,進行了多項前沿地球物理勘探軟件的開發(fā),之前多年積累的算法得以應用,解決了多項石油勘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前期必備的工作,也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主流方法。我們可以利用地震波技術,對石油地質圈閉進行準確成像,然后有的放矢去打井,這樣將提高勘探成功率,降低打井的成本”。張偉的團隊和東方地球物理公司、中國科大一起創(chuàng)立了聯合研發(fā)中心,進行更深入的適合中國地質情況的勘探地球物理技術研發(fā)。

巖氣的異軍突起不僅改變了美國國內能源結構和能源戰(zhàn)略,也影響著世界地緣政治和能源供應格局。在我國,這方面的研究則剛剛開始。張偉的另一項研究重心就是頁巖氣開采過程微地震的實時監(jiān)測處理。

他們研發(fā)的自動處理技術已經可以快速獲得同人工處理精度相似的成像結果,為水力壓裂操作提供實時反饋。

魯甸縣龍頭山鎮(zhèn)灰街子災民集中安置點活躍著一群可愛的青年志愿者,平均年齡還不到20歲的他們都一樣的充滿青春活力,一樣的熱愛生活,一樣的愿意為災區(qū)人民流血流汗。然而,在這群有著太多相同之處的年輕人中,有一個人卻與眾不同,他的精神讓人感動。他就是來自貴州六盤水的獨臂青年張中華。

2008年,張中華13歲,性格叛逆的張中華不喜歡讀書,他的生活被逃課、打架、吃喝玩樂所占據。終于有一天,他再也無法忍受枯燥乏味的課堂,揣著家里給他準備的學費來到了昆明。

在昆明的日子,張中華吃喝玩樂、揮霍無度,很快就把錢花完了。沒了錢,張中華在昆明寸步難行,他這才想到了找工作。然而,直到食不果腹,自負的張中華才發(fā)現,除了打架斗毆、吃喝玩樂,自己什么都不會,再加上年齡太小干不了重活。于是,找一份能吃飽肚子的工作成了年幼的張中華唯一的奢望。

在一家中介的幫助下,張中華成了楚雄州一家磚廠的工人。因為年齡小,工友們都很照顧張中華,只讓他負責檢查磚泥傳送帶和開關磚泥攪拌機。

一天,張中華像往常一樣用手把要掉下傳送帶的磚泥捅回去,然而令人痛心的事發(fā)生了。他的手被傳送帶絞住,拖進了攪拌機。當工友們把他的手從攪拌機拉出來時,已經只有一點肉皮與手臂相連了,被迫截肢。

失去右手,徹底改變了張中華的人生。傷愈回家后,他發(fā)現許多以前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情,如今卻變得異常艱難。但張中華卻并未因此而消沉,他默默地在心里告訴自己:我和正常人是一樣的,正常人能干的事情,我一樣能干。于是,堅持訓練,讓自己學會使用左手,成了張中華每天的必修課。

經過刻苦的訓練,張中華終于能夠自如地使用左手了。他又可以像以前一樣拿筷子、寫字,甚至還能干些重體力活,張中華曾經失去的自信又回來了。楚雄的經歷告訴他,沒有一項技能是很難在社會上生存的。為了學一門手藝,張中華重新回到了校園,成為了六盤水華夏計算機培訓學校的學生。2010年,學業(yè)期滿后,張中華被學校介紹到江蘇無錫的一家消防安全管理公司從事消防管理和維護工作。2013年8月,張中華辭去工作,只身闖蕩北京。在北京,張中華對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

幾個月后,張中華回到老家學房屋裝修。張中華很聰明,他虛心向師傅學習,很快就掌握了這門手藝。如今的張中華已經是房屋裝修的把好手。

2014年8月3日下午,魯甸發(fā)生大地震的消息令張中華悲痛不已。張中華經過短暫的思考就作出了到災區(qū)去當志愿者的決定。2014年8月4日上午便到達魯甸縣城,當日下午13時許,徒步行走30多公里后到達震中龍頭山鎮(zhèn)。

和記者聊起在災區(qū)的感受,張中華說:“以前年齡小,不懂得地震到有多可怕。在靠近龍頭山鎮(zhèn)的過程中,到處可見塌方,懸在頭上的石塊題時都有可能掉落,還有陸續(xù)抬出來的傷員,讓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在災面前,生命是何等得脆弱。也越發(fā)堅定了我要幫助災民的決心。”

在抗震救災的過程中,張中華搭帳篷、送物資、搬東西……他總是搶著干重活、累活。一個剛剛考上大學的小志愿者感嘆:“有些活,我們這健全人干起來都很吃力,可張中華卻一點都不費勁,真讓人懷疑他是不是有超能力!”

“來災區(qū)之前我不知道我能為災區(qū)群眾做什么,畢竟我少了一只有力的右手。到災區(qū)之后,我終于知道我能為災區(qū)做什么了,那就是與災區(qū)的老百姓一起共渡難關!”張中華用行動證明,自己的心一直與災區(qū)同在,與災民同在!

2014年8月8日上午,張中華完成使命,踏上了回家的旅程。臨走之前,張中華和他的志愿者伙伴們一起約定:等龍頭山鎮(zhèn)的災后恢復重建完成后,他們一定要再回到龍頭山這個他們共同戰(zhàn)斗過的地方,看看它的變化。

我們接著要說的,是地震后一家公司的行動。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一場晴天霹靂驟然降臨魯甸。頃刻間,數百人死亡,數千人受傷,數萬間房屋垮塌,損失慘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面臨重重困難。災情牽動了昆鋼數萬員工的心。昆鋼黨委毅然決定克服當前生產經營的巨大困難,向災區(qū)捐建6500平米活動板房,集中用于災區(qū)學?;顒影宸康慕ㄔO,并委派昆鋼所屬的云南昆鋼鋼結構有限公司具體組織實施。

按照昆鋼公司的要求,昆鋼鋼構公司迅速集結抗震救災專業(yè)隊伍開展作,抽調具有豐富施工經驗的40余名精兵強將組成了援建工作組。鋼構公司黨政領導兵分兩路:一路帶隊在后方組織板房加班加點的生產和物資裝運的統一調配。另一路帶隊深入災區(qū)現場實地查勘,與當地政府、學校和群眾商定援建方案。兩路人馬協調一致,運轉高效,為救災工作的及時、有序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4年8月10日晚20點40分,在經過了10個多小時顛簸后,昆鋼鋼構公司的援建工作組抵達昭通魯甸地震災區(qū),并立即與魯甸“8·03”抗震指揮部取得了聯系,并確定了龍頭山鎮(zhèn)、火德紅鎮(zhèn)和文屏鎮(zhèn)“三鎮(zhèn)九村十校”的板房建設目標。

2014年8月11日一大早,援建工作組即驅車前往受災最嚴重的龍頭山鎮(zhèn)工作組人員不顧生命危險,到達龍頭山鎮(zhèn)指揮中心,與當地有關方面進行了具體對接。隨后,馬不停蹄的趕往具體地點龍泉中學實地考察,為后續(xù)工作提供數據。就這樣,在龍頭山鎮(zhèn)、火德紅鎮(zhèn)和文屏鎮(zhèn),援建工作組深入一個點又一個點,走遍了即將援建的十個學校。

2014年8月12日晚,首批活動板房物資材料順利運達魯甸地震災區(qū)。但通往鄉(xiāng)村的道路泥濘崎嶇,給物資轉運工作造成極大困難。經過援建工作組及時與當地政府、參與抗震救災的部隊溝通協調,發(fā)動當地群眾,充分調集各方救災力量,最終活動板房物資相繼運抵各中小學。

由于捐贈、援建點比較分散,位置懸殊巨大,有的位于2322米的高山頂部,有的則在海拔1000米的山谷溝壑之中,村間道路險阻復雜,而且多次余震塌方造成道路損毀堵塞,在崎嶇的山路上行駛,山體滑坡塌方是常有的事,時常會有沙石滾落。在輾轉各援建點途中,每天都要行程上百公里。每天能夠按進度完成工作并能安全返回駐地成了大家最大的心愿。

龍頭山鎮(zhèn)光明村光明小學是此次走訪調查中受損最嚴重的學校,承擔1200多名學生上學的2棟教學樓損壞嚴重、完全不能使用。學生能否按時入學成了最令救災各方擔心的事。光明村地勢險要,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條狹窄曲折的6公里山路,運輸活動板房材料的大型車輛根本無法通行面對這一情況,援建工作組當即與地方政府、部隊取得聯系,黨員干部、“青年突擊隊”、40名民兵、部隊士兵同心協力,一起將物資從大貨車上卸下并搬送到十四集團軍陸戰(zhàn)軍用卡車上。從上午10:00到14:00,參加倒運工作的參戰(zhàn)人員不間斷的倒運,活動板房物資材料終于運到光明村。大家吃午飯已是14:30,簡單的吃了一點干糧便各自奔赴新的救災任務。接下來,援建工作組遇到了一個更大的難題,光明小學場地狹小,直接搭建活動板房根本不具備條件。面對這一情況,援建工作組立即與當地村委會和村民商議場地問題,達成一致意見后,立即著手開始土地平整、硬化、工安裝等一系列工作,王啟興,年僅13歲的孩子,龍頭山鎮(zhèn)甘家寨幸存的孤兒,父母姐弟均在此次地震中遇難。在聽了王啟興的遭遇后,援建工作組為這個沒有了家園、無依無靠的孩子潸然淚下,援建工作組人員說,“孩子就是我們的希望,孩子就是我們重建家園的強大動力,無論如何,都要盡快解決孩子們的問題,讓他們早日恢復學習,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抗震救災的艱難戰(zhàn)役中,黨支部戰(zhàn)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青年突擊隊作用得到了充分發(fā)揮。黨徽、團徽熠熠生輝,黨旗、團旗,隊旗迎風飄揚,編織了一火紅的戰(zhàn)斗面卷。

由5名團員青年組成的“文屏鎮(zhèn)小沖小學青年突擊隊”負責組織搭建的板房教室,從2014年8月13日中午12:00物資運抵現場后,大家顧不上吃碗泡面便投入工作,夜以繼日地熬戰(zhàn),2014年8月14日上午10:00,短短22個小時,小沖小學活動板房教室順利搭建完畢。學校老師、當地老鄉(xiāng)感慨地說:真沒想到,昆鋼人在一夜之間就讓我們有了新的課堂,真的了不起!

為了盡快完成板房校舍的搭建,援建工作組安排了5個施工班組奔赴各個學校施工,在抗震救災這段時間里,參與救災人員經常10多個小時沒有時間吃東西。他們經常說:“無論如何災區(qū)人民是失去了家園,而我們只是餓肚子而已。”這樣的場景,當地百姓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在工作過程中,老百姓送茶,送水,送干糧,有的學校還打出了感謝的標語,送上了錦旗。

昆鋼鋼構公司自援建工作組進入昭通魯甸地震災區(qū)以來,通過艱苦奮戰(zhàn),搭建的10所學校98間活動板房已全部建設完成,總計6500平方米的板房校舍保障了魯甸縣火德紅鎮(zhèn)、龍頭山鎮(zhèn)、文屏鎮(zhèn)5686名學生能夠按時入學。

通過艱苦的奮戰(zhàn),當前保障開學的使命雖已完成,但在地震當中如何保證安全第一的抗震目標,傳統的建筑方式已受到嚴峻的挑戰(zhàn)。昆鋼公司委書記、董事長王長勇和黨委常委、副總經理田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深入災區(qū)一線,對鋼結構抗震民居的建設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要求鋼構公司發(fā)揮專業(yè)特長,結合云南當前實際,深入了解災民居住環(huán)境,及時掌握當地災民的經濟能力、住房需求、房屋功能、生活習慣等,不斷深化鋼結構抗震民居的設計研發(fā)、制造安裝、集成配套等工作,把鋼結構抗震民居建成切實貼近百姓實際,能夠走進千家萬戶,真正成為重建家園最安全的保障。

為此,鋼構公司在組織抗震救災的同時成立災后重建設計組,用了3天時間分別走訪了龍頭山鎮(zhèn)、火德紅鎮(zhèn)的葫蘆村、騾馬口村、王家坪村、新街子村、彭家園子村、獨家村、二家村、安家坪村等10多個自然村,入戶調查40余戶,與災民溝通交流,為鋼結構抗震民居設計提供真實、詳細、可靠的數據,提出科學合理的方案。公司也努力發(fā)揮自身設計造、施工等專長,有效利用鋼結構具有“抗震、環(huán)保、快捷、綠色、節(jié)能”的優(yōu)勢,積極為災區(qū)人民建造安全可靠的鋼結構抗震民居、學校、醫(yī)院、公用建筑等獻計出力。

昆鋼公司只是廣大救災隊伍中的一員,但是做為“紅土高原的鋼鐵脊梁”,公司所傳播的正能量,體現出了勇于擔當、樂于奉獻的企業(yè)情懷。

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今天,為您講述:魯甸地震抗震救災的感人故事,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寧,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