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收聽《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我是百寧。地震發(fā)生之后,往往除了災難,還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輝。在已經過去5年的魯甸地震中,我們看到了災害和傷害,看到了災難發(fā)生時很多人的互幫互助,也看到了很多人在災難發(fā)生后的勇敢擔當,還有很多人在災后重建中的拼搏進取。雖然已經過去5年,這些人性的光輝依然值得我們紀念和回顧,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昭通市委后來編輯整理了100個魯甸地震抗震救災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讓我們回到5年前,聽聽他們的故事。
65歲的回族老人李才清是云南建工二公司麻昭高速公路李才黨施工隊的挖機手,他戴上青年突擊隊袖標,不怕艱險,冒著生命危險,沖在抗震救災的第一線,在滾石紛飛的道路中來回,他的韌勁和善良讓人折服。
2014年8月3日中午,家住昭陽區(qū)布嘎鄉(xiāng)白石村的李才清已經兩個多月沒見到自己的小孫子,他臨時起意,請了假,決定回家吃一頓團圓飯。
17時的時候,李才清一家人圍成一桌,剛吃了一口飯,就接到項目經理打來的電話,說魯甸發(fā)生6.5級地震,需要搶通道路,人手不足,問他能不能去?
爸!你不是腰不好嗎,你都這把年紀了,怎么還要奔赴前線搶險救援!”兒子堅決不讓爸爸去。孫子見狀,也抱著爺爺的腿,死活不肯放開。
“我不去誰去?工地上的小子們才20多歲,沒什么閱歷,我不去行么?我都65歲的人了,多干一點積德的事沒什么錯!”家人對老李的不解讓老李發(fā)火了。
老伴問他會去多久,他說一兩天就回來了??烧l知道,地震已經一個月了,老李還在龍頭山鎮(zhèn)至樂紅鄉(xiāng)道路上開著沃爾沃挖機清理著塌方。
老李開挖機已有40年了,此前他一直在北方工作。因為離家近,2014年春節(jié)回來進入麻昭高速公路項目工作。雖然身為昭通人,但從沒到過魯甸縣城,龍頭山鎮(zhèn)、火德紅鄉(xiāng)、樂紅鄉(xiāng)只知其名而從沒去過。
隨身攜帶幾瓶礦泉水,幾桶泡面,老李同10多位剛20出頭的年輕人,開著10多臺挖機、裝載機于2014年8月3日晚進入災區(qū)。
暴雨不停地下,余震一波接一波,數噸重的石頭滾落下來,有的擋在老李的挖機前面,震得挖機都在打顫,有的沖開道路邊堆放著的石頭,滾下數百米的山崖落在河底,回蕩著令人心驚膽戰(zhàn)的聲聲巨響。
老李的挖機成為名副其實的“開路先鋒”。他在前邊開道,后邊排隊等待著長長的救援隊伍和車輛。老李一邊要注意著前方的道路,一邊要注意道路一側滾下來的巨石。雖然帶了泡面,但是沒有熱水,啃一口干面餅,喝一口礦泉水,很難下咽。
2014年8月4日中午,看到年僅24歲云南邊防戰(zhàn)士謝樵跳入激流涌動的堰塞湖,不幸被落石擊中頭部失蹤。和老李一同去的幾位年輕人心有畏懼,老李除和他們講述一些預防傷害的措施外,還安慰他們,“不怕!坍塌嚴重的路段由我來挖掘,你們緊跟其后。”
路上,老李遇到一位小學教師。老師心急如焚,這么大的災害,看到自己的家都倒塌了,他想去學校,看看現在變成了什么樣子,畢竟半個月后這里的小學生就要開學??吹竭@些挖機在緊張作業(yè),路還不通,自己怎么爬也爬不過去。張老師卷起袖子,跟在挖機后邊,清理著道路上的一些碎石。受災群眾都如此爭當先鋒,更何況是我呢?此情此景使老李抗震救災的信心更加堅定。
2014年8月5日中午,當老李的挖機挖開一塊滾到路面的巨石時,老李驚呆了,一輛小轎車被埋在巨石之下,已被壓得不成形。他停下挖機,用手刨開被壓扁的轎車上的碎石。不幸的是車里的人全部都遇難了,后來老李得知,這是一家人,最小的那個孩子7歲。
老李開來裝載機,把這一家四口的遺體運了出來,并想辦法與其家人取得聯系。“愿他們能安息。”一向堅不可推的老李包不住眼中的淚。
經過兩天兩夜的艱難推進,2014年8月5日下午,23公里長的昭巧二級公路全線搶通,清理滑坡體土方10多萬方。
過來的這48個小時,老李和幾位青年同事只能在下著暴雨、大型機械不能動工的時候打個盹,零零碎碎差不多只睡了兩個小時。本想著能休息一下,但他們又接到新的任務,立馬趕赴龍頭山鎮(zhèn),負責重災區(qū)龍頭山鎮(zhèn)到樂紅鄉(xiāng)24公里道路的保通。
2014年8月6日上午9:42分,老李他們抵達龍頭山鎮(zhèn),邊踏勘邊配合部隊搜救。龍頭山鎮(zhèn),一棟棟小洋房在地震中倒塌了,老李和同事在清理路上的廢墟之時,搜尋出來兩具遺體。
“這是父子倆!”老李從其他前來幫助的受災群眾口中得知,這一家人祖籍四川,在龍頭山鎮(zhèn)上做鐘表生意,已遇難的大兒子2014年8月份就升大四了,可誰知道……
受災群眾通知在醫(yī)院救治的媽媽和弟弟,媽媽立即趕了過來,悲傷欲絕,哭成淚人。她說,地震發(fā)生前,給兩個兒子準備的10000元學費目前還埋在廢墟之中,希望老李和他的同事能將這10000塊錢挖出來,以備救急之用和9月份為小兒子交學費。
老李二話沒說,擦去眼淚,開著挖機,挖開殘垣斷壁,找到了這10000塊錢,如數交到這位悲傷欲絕的媽媽手中。
2014年8月7日,位于龍頭山鎮(zhèn)中心的4公里處,老李和同事正緊張作業(yè),試圖繞開大塌方區(qū),新開辟出一條便道與原公路連接,完成交通部、省政府3天打通龍頭山鎮(zhèn)至樂紅鄉(xiāng)24公里的生命線的任務要求。
2014年8月7日夜間,滂沱大雨。其中一個青年挖機手裹著雨衣,在路邊睡著了,被前來搶險的救援隊伍發(fā)現,還誤以為這是已遇難的群眾。老李和同事冒雨晝夜連續(xù)施工不間斷,僅用一天就完成了任務,比原計劃提前兩天,排隊等候的搶險隊和救援車輛得以進入翠屏、樂紅鄉(xiāng)。
從進入災區(qū)那天起,老李邊搶通災區(qū)道路,邊根據災民需要,幫忙搜尋廢墟之下的物品和親人。老李說,自己65歲的人了,終有要走的那天,但他相信,人活著就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接著要說的人,是時任魯甸縣交通運輸局局長張順云。
2014年8月3日16點30分,張順云從昆明辦事后,正往魯甸趕,快到江底鎮(zhèn)時,大地搖晃了起來!
收到地震信息的張順云感覺到了災難的嚴重性和破壞性,車輛一路急馳,張順云第一時間打電話給魯甸縣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馬茜和在家的幾位副局長,啟動應急預案,安排他們就近組織機械和人員前去龍頭山方向搶修公路,迅速打響了一場為搶救生命贏得時間的“保通”大戰(zhàn)。
“沙壩到龍頭山公路全部垮斷!”、“境內昭巧二級公路44公里,受損里程達30公里,天生橋至沙壩全面中斷!”……一路上,張順云在不斷收到壞消息的同時,也在不斷聯系相關單位和施工機械,從中斷公路的兩頭就近開挖搶修。
17時30分左右,張順云趕到縣城,心急如焚地直接去了小寨鎮(zhèn)。18全時,市交通局和縣委、政府的領導已經在現場指揮救災了。
“再組織幾臺挖機、推土機、裝載機進場,哪怕人刨手抬,也要搶通命線!”張順云迅速做出了安排,向工程技術人員和有機械設備的公司發(fā)出了指令。
天,漸漸地黑了下來,暴雨不停地淋透了他的衣服,余震一次一次地發(fā)生,山上不時有滾石和泥土“飛泄”下來。張順云全然不顧這些,機械向前推進幾米,他就摸黑向前步行幾米,期盼著道路早一分鐘搶通。
2014年8月4日6時30分左右,公路終于正式搶通,救援車隊和人員總算大批地向龍頭山挺進,張順云安排了幾臺機械留守保通,自己步行到了龍頭山集鎮(zhèn)。
地震導致龍泉河上的一座橋梁損壞,在龍泉河上架設鋼架橋,成為救災車輛通向龍頭山其他幾個重災村的唯一希望。在魯甸抗震救災指揮部和武警交通部隊的支持下,架設鋼架橋戰(zhàn)略立即打響,張順云作為最基層的交通局長,負責相關協(xié)調工作。
在指揮部的安排下,2014年8月5日早上,張順云帶領一組工程技術人員和機械設備,從翠屏村出發(fā),負責搶通經龍井村,通向西屏村的公路,讓救援隊伍和物資能夠進到最高最遠的西屏村。
“向西屏村挺進!”張順云發(fā)出了戰(zhàn)斗指令,挖機、推土機、裝載機一米一米地挖出了被埋的公路,生的希望一步一步向大山深處延伸。
“聽到你們的機械聲音,我就知道救星來了!”2014年8月5日晚,公路總算搶通到了龍井村,在當地負責組織救災的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激動地握著張順云的手,久久沒有松開。
2014年8月6日,挖機、推土機、裝載機繼續(xù)從龍井村向西屏村挺進,張順云也繼續(xù)向西屏村“爬行”,擔當著自己的光榮使命。
“大災面前,每個人都會在救災中將生死置之度外,自覺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張順云說:“當你在災難中看到了群眾死傷的慘狀和大地的創(chuàng)傷時,你沒有時間去悲痛,只能趕緊去救援。”
2014年8月4日12點,已經連續(xù)勞累并饑餓了24個小時的張順云,第一次局上了方便面。
2014年8月6日14點,在烈日下指揮搶通工作的張順云中暑,加之連續(xù)3天沒有吃降壓藥,有高血壓病的他暈倒在路邊,隨行的魯甸縣交通局辦公室主任鄭寧趕緊按住其人中,扶他到陰涼處休息。
2014年8月7日,張順云第一次奉命走出災區(qū),到昭通城參加抗震救災會議。四天四夜里,張順云連續(xù)步行了120公里以上的路程,卻沒有連續(xù)睡過4小時以上的覺。
2014年8月8日,張順云又返回龍頭山抗震救災交通指揮部,安排組織一條路、一個企業(yè)、一名負責人、一名聯系人的公路保通工作,實行24小時有人值守,一天兩報情況,保證在余震不斷的情況下,哪里的公路垮了斷了,立即有人搶修。
……
20多天來,張順云的電話從平均每天幾十個增加到每天500個左右。他沒有時間向家人、親朋好友報上一聲平安。當有人關心地打來電話時,要么他正在通話聯系救災的事宜,要么接通了,他只有簡短的一句:“我還在,謝謝關心!”當有人發(fā)短信問候時,他只有在空閑時發(fā)回“謝謝”,向對方傳達“我還在!”
接著要說的人,是時任包谷垴鄉(xiāng)紅箐村村支書的孫選偉。
雖然巧家縣不是震中,但巧家也是重災區(qū)。地震發(fā)生時,孫選偉和兒子正在紅箐村委會值班,他立即打電話給各村民小組長,但電話打不通。兒子接到家里的電話,并告訴他說家里的房子倒塌了,正在此刻,村計生宣傳員劉世華來到村上,他喊上劉世華就往唐家坪小組跑,不是跑向自己的家,而是跑向自己的村子。他想自己的房子都倒塌了,村民的房屋肯定也倒塌了。
一路上,碎石亂飛,四處是倒塌的房屋、驚恐的村民,人們都在聲嘶力竭地喊叫,向村外逃散??吹綄O選偉不顧一切往村里沖,一些村民攔住他哭著說:“孫書記,唐家坪村的房子都倒了,您別回去了!危險!”但他繼續(xù)朝村里跑去。
當他趕到頭抬坡時,看到村子已面目全非,幾乎被夷為平地,一片狼藉,村民已亂作一團,驚慌失措。村民們陷入了絕望之中。危急時刻,孫選偉沉著鎮(zhèn)定,頭腦清配,立即召集村干部及沒有受傷的年輕人緊急成立了“唐家坪抗震救災領導小組”,科學統(tǒng)籌該小組的抗震救災工作。
“孫書記,家沒有了,人也傷了,我們咋辦啊……”一些村民哭訴道。培村民王興聰告訴孫選偉,他孫子被房屋倒塌砸傷,恐怕不行了,孫選偉組多織人員把傷者扶平躺下,讓兒子開自家的微型車把傷員拉往村醫(yī)院進行救村治,他又奔赴到其他村民家。在路途中,聽說孫選舉家11歲的兒子孫勝被房屋倒塌埋住,他和劉世華趕到現場,叫劉世華負責指揮搶救孫勝。
“快來人啊,這里有兩個小孩被房屋埋了……”孫選偉聽到呼救聲他一刻都不敢耽擱,飛奔趕到現場,立即組織人員開始搜救,手劃傷了,褲子磨破了,膝蓋出血了,全身濕透了……經過幾個小時的挖掘,他們終于從廢墟中把兩個孩子搜救出來。其中一個孩子重傷,攔下一輛面包車送去醫(yī)院救治,另一個孩子已失去了生命。
水不能喝了,電停了,通訊斷了,路沒了……孫選偉和一些青壯年冒著生命危險,展開唐家坪小組的搜救。就這樣,從2014年8月3日下午5點到2014年8月4日早上7點,孫選偉一直在第一線搶救受傷群眾,熬了一個通宵。
第二天,余震連連,危房隨時可能垮塌,石頭、瓦塊不停掉落,已經疲憊不堪的孫選偉仍然堅持組織當地幸存群眾清查傷亡人數,做好其他村民的安撫工作,并及時組織搭建了簡易塑料薄膜帳篷。直到2014年8月4日晚才聽到妻子說,剛摘花椒回來坐在門前休息,地震來時,人都坐不穩(wěn),她拉上女兒就往外跑,剛跑開,房子就倒塌了。孫選偉說:“聽了后才感覺有些后怕。”
在開展搶險救災中,孫選偉的電話沒電了,村民把電話遞給他,孫選偉把手機卡換上,這個電話沒電了,村民又主動把電話拿給他用,就這樣,他都不知道現在用了群眾多少個電話。在唐家坪小組,提起孫選偉,村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他是我們的好書記。”
“寧愿自己吃虧受苦,也不要讓鄉(xiāng)親們受苦;寧愿自己住豬圈,也要把帳篷讓給鄉(xiāng)親們。”在搶險救災中,巧家縣包谷垴鄉(xiāng)周家坪村共產黨員何榮華身殘志更堅,他把鄉(xiāng)親視親人,充分發(fā)揮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和優(yōu)秀品質。
41歲的何榮華家住巧家縣包谷垴鄉(xiāng)最邊遠、交通條件最差的周家坪村徐家坪村民小組,他8歲時上山放牛不慎摔傷,導致左小腿粉碎性骨折,至今留下殘疾,走路一瘸一拐,不能干重體力活,只能做一些手工活。但是在“8·03”地震發(fā)生時,他卻沖鋒在最前線搶險救災、安置受災群眾。
面對山地裂和倒塌的房屋,何榮華不顧自家6間房屋嚴重受損,立刻沖向離他家最近的鄰居徐貴聰家中救人。
當沖到徐貴聰家垮塌的房屋廢墟前,何榮華沒有聽到聲響,他立即意識到可能被埋在廢墟下了。何榮華當即拿出電話打給兒子和弟弟,說鄰居被埋在廢墟下了,趕緊過來幫忙搶救,他邊打電話邊沖向可能埋有人的地方。沒有工具,他就用手挖,他邊扒開大塊大塊的瓦礫,邊呼喊著名字一直沒有聽到回聲,他的心情更加沉重了,他立馬招呼剛剛趕來的兒子、兄弟冒著房屋二次垮塌的危險不斷在廢墟中尋找著,最終他們3人在原臥房的位置找到了鄰居4人,何榮華用挖得傷痕累累的雙手將他們一個一個地從廢墟中抱出來。
隨后,何榮華拿出電話打給村民小組長,詢問其他群眾的受災情況,家人聽到他又要趕去搶救群眾,不禁說道:“我們家都這樣子了,你再怎么也要先把家里安頓一下啊!”“我是一個黨員,在這種時候,在群眾最需要我的時候,我不能這么自私。”何榮華說完就轉身奔向其他受災地方去了。
在救援安置中,何榮華始終把群眾放在第一位。在地震的第二天,救援物資還非常缺乏,作為受災最嚴重之一的他家分到了一頂帳篷,但他話沒說就將帳篷讓給了其他受災戶,他和自己的父母及家人一起6口人住進了自家受損較輕的僅有9平方米的豬圈里。面對家人的不解,他說:“我可不能這么做,我家至少還有間豬圈可住,但你看看其他人家,他們家比我們更需要帳篷,等帳篷不緊缺了,我們再住吧。”但是直到現在,因為忙于搶險救災、安置和分發(fā)救災物資,只搭建了一頂帳篷讓給父母住了,分給他的帳篷至今還沒搭建起來,他家4口人依然還住在豬圈里。
由于集中安置,搭好的帳篷分配成了矛盾集中的焦點,面對焦點,何榮華想起了抽簽。他建議把所有搭好的帳篷進行貼簽編號,然后讓村民自己抽號,抽到幾號就住幾號帳篷,頓時全組村民紛紛舉手同意,連聲稱贊:好、好、好。就這樣,很順利就把帳篷分下去了。
由于受災群眾太多,決定將受災群眾集中起來辦集體伙食,但是大部分群眾的糧食都被埋在廢墟之下,這時何榮華轉身回家,冒著房屋隨時都有可能垮塌的危險,將家中所剩的臘肉、洋芋等全部拿到了集中安置點給大家辦伙食。在他的帶動下,小組里房屋垮塌不算太重的村民紛紛回家拿來各種食物一起辦集體伙食。
同時,何榮華還在村民的集中居住點牽頭成立治安巡邏隊,他每晚帶領隊員開展巡邏,確保群眾安全。2014年8月6日,災區(qū)衛(wèi)生防疫開始了,何榮華扛上黨旗,背上噴霧器,挨家挨戶噴灑消毒液,這一干就是12天。公路不通,影響救災物資運輸,他當起了觀察員,每天就在紅箐村通往周家坪的公路上來回奔跑觀察,一遇險情就立即報告,有關部門很快就來搶通了。
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今天,為您講述:魯甸地震抗震救災的感人故事,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寧,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