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應急廣播 > 應急廣播

魯?shù)榈卣鹂拐鹁葹牡母腥斯适?4

2019-08-02 23:30-23:59 責編:曹夢雨

00:00 00:00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云南省昭通市魯?shù)榭h發(fā)生6.5級地震。截至2014年8月8日15時,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經(jīng)過三年奮戰(zhàn),魯?shù)榈卣馂暮蠡謴椭亟ㄈ嫱瓿?。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本期帶您回顧:魯?shù)榈卣鹂拐鹁葹母腥斯适隆?/p>

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收聽《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我是百寧。地震發(fā)生之后,往往除了災難,還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輝。在已經(jīng)過去5年的魯?shù)榈卣鹬?,我們看到了災害和傷害,看到了災難發(fā)生時很多人的互幫互助,也看到了很多人在災難發(fā)生后的勇敢擔當,還有很多人在災后重建中的拼搏進取。雖然已經(jīng)過去5年,這些人性的光輝依然值得我們紀念和回顧,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昭通市委后來編輯整理了100個魯?shù)榈卣鹂拐鹁葹牡母腥斯适?,今天,就讓我們回?年前,聽聽他們的故事。

關鍵時刻,救援物資一時進不了震中,小寨鎮(zhèn)黨委掛職副書記高燕向上級請示,在小寨鎮(zhèn)建立“緊急中轉站”緩解壓加;在轉移受災群眾安置中,高燕被任命為受災群眾安置點臨時黨支部書記;當受災群眾最需要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取消原定于2014年8月19日舉辦的婚禮。在魯?shù)?.5級地震抗震救災中,32歲的魯?shù)榭h婦聯(lián)副主席,時任小寨鎮(zhèn)黨委掛職副書記、新農(nóng)村建設指導員高燕,像許許多多奮戰(zhàn)在抗震救災一線的新農(nóng)村建設指導員一樣,在平凡崗位上發(fā)揮出超常能

“推遲婚期,我沒有遺憾過。遺憾的是地震當晚,未能參加救援突擊隊,趕往龍頭山鎮(zhèn)抗震増援。”2014年8月16日,記者在小寨中學受災群眾臨時安置點見到高燕時,她對此仍然有些不夠滿意。地震當晚,小寨鎮(zhèn)黨員干部組成一支200多人的突擊隊,火速增援龍頭山鎮(zhèn),高燕請求參加未被批準,接到的任務是堅守崗位做好后勤保障服務。

小寨鎮(zhèn)是通往震中龍頭山鎮(zhèn)的唯一通道。地震當晚,大量救援部隊和受傷村民紛紛涌向這里,這條生命通道嚴重堵塞。

一下子涌入數(shù)萬人,吃飯、喝水等成了大問題。小寨鎮(zhèn)黨委決定在公路邊成立兩個黨員服務站,其中一個服務站由高燕負責,她帶領全鎮(zhèn)5名新農(nóng)村建設指導員全力投入后勤服務之中。

當時,調(diào)集來的礦泉水、方便面全都發(fā)完了,仍有許多人一天沒吃東西。情急之下,高燕想到從地里刨洋芋,現(xiàn)場的黨員、志愿者見狀,紛紛上前幫忙,20多個姐妹一起動手,從地里挖出250多斤洋芋,煮熟、烤災熟后送給雨中饑餓的救援人員。

許多物資、機械一時進不去震中,如果能在小寨鎮(zhèn)建立中轉站,既可減輕交通壓力,又可以給不斷增加的社會救援、愛心人士提供一個安身之所。高燕的建議獲到了上級批準,同時也得到了云南藍天救援隊、壹基金救援聯(lián)盟、三亞救援隊等社會組織的一致贊同。在小寨鎮(zhèn)大坪社區(qū),一個寬敞的場地,成了救災物資、車輛裝備等的臨時中轉站。擁堵壓力減少,道路慢慢疏通了,為搶險救援贏得了寶貴時間。

2014年8月7日,龍頭山鎮(zhèn)甘家寨社第一批53名受災群眾轉移安置到小寨中學。為做好群眾安置工作,小寨鎮(zhèn)黨委成立抗震救災安置點臨時黨支部,由高燕擔任臨時黨支部書記。她深感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她和隊員、志愿者認真統(tǒng)計被安置群眾信息,逐一安排宿舍、發(fā)放賑災物資,開展情感撫慰。

在小寨中學安置點,住著一位年輕母親遇難后留下的3個孩子。最大的孩子今年10歲,名叫甘太松,另一個兩歲半,最小的才剛滿4個月,嗷嗷待哺。地震發(fā)生后,10歲的甘太松冒死把兩個弟弟從廢墟中用手創(chuàng)挖出來,3個孩子哭成一團。那時,孩子的奶奶李勤巧帶著他們,驚嚇后的孩子哭鬧無常,李勤巧有時候感到六神無主。

高燕知道,這時候孩子們最需要幫助。臨時安置點暫時沒有嬰兒奶粉,她一邊積極向上反映爭取,一邊自掏腰包為嬰兒買來專用奶粉。紅十字會捐贈的奶粉如期送到,每晚看到孩子們安然入睡后,她才靜靜地離去。

村民李繼巧、楊厚燕在地震中都失去了丈夫和小孩,兩人每天沉浸在悲傷之中。高燕一次又一次找她們交流談心,鼓勵她們振作精神,堅強面對生活。在高燕的開導下,倆人慢慢走出傷痛陰影,臉上漸漸有了笑容,有時還積極去安置點食堂里,做一些洗碗之類的活計。

眼看原定2014年8月19日的婚期臨近,高燕心里十分著急,但是眼下的工作不能丟下,她毅然決定往后推遲婚期。

親戚朋友們都勸高燕,人生大事不能推遲。可當她想起安置點上孩子們天真的目光和受災群眾的企盼時,她知道這時候受災群眾最需要的是什么。在災難面前,個人力量或許微不足道,但許多人站在一起,就會信心百倍。高燕同許許多多新農(nóng)村建設指導員一樣,在平凡崗位上堅守,聚集力量,與災區(qū)群眾共渡難關。

接著說下一位,這其實是一對父子,身處同一個“戰(zhàn)場”,同為一項使命的父子倆雖然同在救災現(xiàn)場,卻因投入緊張的救援工作不能見面——

古有“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之說,而在云南昭通魯?shù)榈木葹默F(xiàn)場,同樣有著來自畢節(jié)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的龔川瑞與父親龔定軍在災區(qū)演繹“抗震救災父子兵”新篇章。

魯?shù)?ldquo;8·03”6.5級地震災情發(fā)生后,龔川瑞作為畢節(jié)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抽派參加畢節(jié)市首批進入云南昭通魯?shù)榈卣馂膮^(qū)的醫(yī)療救援隊員,無論是在參與傷病員的搶救、轉運,還是在義診、防疫工作中,他總是以博大的愛心,積極投入到災區(qū)的各項救災工作中。

“2014年8月3日,當?shù)弥颇险淹數(shù)榘l(fā)生6.5級地震的消息后,當通過電視畫面看到因地震倒塌的房屋和渴望著救援的災民,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便向藥劑科主任賀梅請示,主動要求到災區(qū)參加抗震救災。直到晚上11點多鐘,我終于接到電話,要我明天8點鐘統(tǒng)一在醫(yī)院花園內(nèi)集合,參加云南昭通魯?shù)榈尼t(yī)療救援,我的愿望終于達到了。”2014年8月9日16時30分許電話采訪龔川瑞時,他如是說。

2014年8月3日晚11點鐘,接到醫(yī)院前往云南昭通魯?shù)閰⒓俞t(yī)療救援的電話后,龔川瑞“拋”下了因肺氣腫在畢節(jié)康復醫(yī)院住院的父親,隨醫(yī)療救援隊趕赴災區(qū)。但讓龔川瑞想不到的是,2014年8月5日,當龔川瑞在前往魯?shù)榈烬堫^山鎮(zhèn)路途中突遇山體滑坡堵車時,突然看到了父親的車,再定睛仔細一看,確實是父親的身影。明明是在醫(yī)院里住院的父親,怎么會出現(xiàn)在災區(qū)呢,當糞川瑞正在納悶時,父親已搶先開口說話了:“你不用擔心我的病情,雖然我還有5天才滿一個治療療程,但我已沒事了,出院手續(xù)你媽媽已經(jīng)給我辦理了。你作為醫(yī)院的一名醫(yī)療救援隊員,既然來到災區(qū),就要為災區(qū)人民真正地做點實事,一定要服從領導安排,聽從指揮。”父親的一席語,反倒讓龔川瑞頓時有些語塞起來。龔川瑞知道父親的“倔”脾氣,父親要做的事,誰都攔不住。

災區(qū)的救援工作中,藥學專業(yè)畢業(yè)的龔川瑞在指導好合理用藥的同時,還主動幫扶醫(yī)療救援小組做好后勤服務保障工作。2014年8月7日,當龔川瑞與醫(yī)療救援隊員一起將一批急需送的藥品運往八寶村的路途中時,由于山體滑坡致使交通中斷,整整7、8箱藥,龔川瑞和隊員們用肩膀扛著,走了十幾里山路,終于將藥品送到了災民手中。

“當時爬的那個坡,坡度大約有70度左右,但一想到災民們急著救治,所有的困難都沒有了。”龔川瑞說,

而作為中國紅十字會藍天救援隊隊員的父親龔定軍在災區(qū),僅2014年8月5日,他就參與搜救挖出尸體9具,轉移受困和受傷災民20余人。并深入災區(qū)了解村民受災情況,先后走訪了8個村民組180多人,為貧困災民捐贈衣服、棉被等物資。

身處同一個“戰(zhàn)場”,為了同一項使命,為在有效的時間里救援更多的災民,盡管父子倆同在災區(qū),但由于不在同一個組,平時只能通過電話互相鼓勵,互報平安,傾訴牽掛,因此,父子倆自進入災區(qū)參與救援以后,僅見過一次面,在救援間隙,龔定軍總會打電話鼓勵龔川瑞要把災民當親人,多為災民辦實事。父子倆同在災區(qū)參與抗震救災的感人事跡,也被傳為美談。

“父親帶病堅持到抗震救災一線的精神,真的讓我十分敬佩,我一定會牢記醫(yī)院領導和父親的囑托,全力完成好救援任務。”采訪結束時,龔川瑞說。

在災區(qū),還有一位優(yōu)秀的村醫(yī)黃明學,在地震重災區(qū)堅守34天后,村醫(yī)黃明學總算回到家中,一身倦態(tài)。他習慣性地拉開房門,愕然發(fā)現(xiàn),一窩小老鼠不知何時已在此安家。

這名巧家縣蒙姑鎮(zhèn)拖坑村衛(wèi)生所的村醫(yī),自魯?shù)?ldquo;8·03”地震發(fā)生當晚,便趕到了包谷垴鄉(xiāng)執(zhí)行醫(yī)療救援任務,一呆就是34天。期間,從未讓人來換班。他一個人至少扮演兩個角色:既是急救醫(yī)生,又當救護車司機。當?shù)匾晃桓编l(xiāng)長稱其為“雙肩挑的村醫(yī)。”

在包谷垴鄉(xiāng)衛(wèi)生院,黃明學配合當?shù)蒯t(yī)療人員開展醫(yī)療服務,同時負責急診室值班及120急救出診。有救援人員邀請他到臨時安置點休息一會兒,他每次都謝絕,堅持人車不分離。為的是隨時做好送重傷員到巧家縣救治的準備,絕不耽誤一分鐘。“時間就是生命,一定要有堅強的意志,絕不能躺在床上睡,否則就會睡沉了。”

震區(qū)一個多月,黃明學駕駛救護車把重傷員從紅石巖、周家坪、新坪等村送到巧家縣人民醫(yī)院救治。有時車開到半路,又必須停下來,對病人進行急救。就這樣,他時刻奔跑在包谷垴鄉(xiāng)地震災區(qū)的生命線上,轉運傷病員,運送醫(yī)療器械和藥品,往來反復,默默無聞,累了只能借堵車時瞇一會兒。

他的信念很樸素:“只要能多救一個人,我就很欣慰了。”

重災區(qū)紅石巖村的生命通道是險象環(huán)生,隨時都有巨石滾落到公路上,經(jīng)常處于堵塞狀態(tài)。盡管道路管理部門全力搶修,只要遇到陰雨天氣或余震,就會有新的塌方和滑坡發(fā)生。黃明學駕車穩(wěn)穩(wěn)的。有時剛把傷員送到巧家,只要有新的任務,黃明學就必須立即趕回來。

2014年8月4日,他凌晨2時從包谷垴鄉(xiāng)送一位傷員到巧家,心想可以在教護車里瞇一會兒,天亮了再回包谷垴鄉(xiāng),可凌晨5時許,他又接到任務,立即就往包谷垴鄉(xiāng)趕。見他安全地返回了包谷垴鄉(xiāng),大家終于放心了。要道,疲勞駕駛是很危險的,而他說:“這樣的情況隨時都有,我必須做好挽救生命的準備,我很榮幸能戰(zhàn)斗在抗震救災第一線!”

“我是村醫(yī),我必須樣樣都會,自己能做的,必須全力以赴,這樣就能多挽救一個人的生命,以這種信念激勵自己,工作就會增添無窮力量在任何困難面前也不會低頭了。”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這一天,為了盡快把昏迷的重傷員劉志全送到巧家人民醫(yī)院救治,他只用了1小時26分鐘,這是他用時最少的一次,因為平時都要2個多小時。在這34天里,他的隊友來來去去換了很多次,但他依然堅持到最后,全身心地撲到工作上。他給病人扎銀針、給外傷病人處理傷口、對受災群眾進行心理輔導、給安置點消毒、給適齡兒童打預防針等。

在為期34天的醫(yī)療救援中,他一直堅守在一線,出動120急救車40余次,從包谷垴鄉(xiāng)往返巧家縣城13次,往返重災區(qū)紅石巖、周家坪、新坪等村總計36次,駕車總共行駛了2900多公里。地震發(fā)生以來,他急救處理、救治、心理疏導傷員和群眾600多人次。與黃明學接觸過的村民、志愿者甚至媒體記者,都感慨他是個熱心腸青年。

北京青年報一名記者回憶,她在堰塞湖附近采訪時,曾搭過黃明學的車。當時是震后第三天,他已經(jīng)兩天兩夜沒睡覺,正要返回鄉(xiāng)衛(wèi)生院。途徑新坪村時,幾名受災老鄉(xiāng)抱著孩子,圍住救護車。由于道路不便,小孩子感冒、口腔潰瘍等病癥,無法得到及時診治,家長們心情焦躁。黃明學挨個為孩子檢查、拿藥。還有村民對暫未領到救災物資頗有微辭,黃明學以自己沿途所見耐心勸慰他們,“政府不會不管你們的,現(xiàn)在到處都在救災,還有更嚴重的地方等待救援。關鍵是前邊路沒通,很多車輛還進不來。再耐心等等……”村民很信服地點頭,有人誤以為這名真誠的村醫(yī)是縣里干部。

黃明學同志作為一名普通的村醫(yī),在“8·03”抗震救災工作中,用實際行動譜寫了基層醫(yī)療者無私無畏的高尚情懷,為鄉(xiāng)村醫(yī)生樹立了典范,傳遞了正能量,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

接著要說的,就是一位基層干部,她說:“自己不帶頭,下去做工作就不好開展,老百姓都在看著自己。”這是34歲的李家妮。2014年7月31日,小孩剛滿7個月還未斷奶的李家妮,在縣計生局剛做完節(jié)育手術,醫(yī)生囑咐她休息1個月,休息2天后,李家妮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巧家縣新店鎮(zhèn)開基村學堂小組自己家中,卻冷冷清清,一個人也沒有,9歲的大兒子還在昆明讀書,丈夫又開車到昭通進貨,無奈只好請2個侄女到家中幫忙,照看年幼的孩子和繁重的家務。

2014年8月3日下午16:30,突如其來的地震讓李家妮頓時手足無措,她意識到“糟了,肯定要出大事”。她迅速跑到家附近的村委會查看,頓時村民們都跑到了街上,房屋多處被撕裂,瓦片咣咣地震落到地上,幾個人腳上、手上流著血跑到村衛(wèi)生室求救,街面上哭的哭、喊的喊亂作一團……李家妮迅速跑到人群中大聲喊叫“大家不要亂,大家不要亂,我是村上的干部,請大家都撤到屋外,暫時不要回家搬東西,請大家切記!”就這樣奔跑著喊了10多遍,村民們才安靜下來,全部聚集到村委會樓前。李家妮告訴大家,馬上清點家人和鄰居,有失蹤的立即報告、登記,有受傷的迅速送到村衛(wèi)生室救治。大約1小時后,李家妮組織村民們?nèi)砍返桨踩目盏厣希妩c人數(shù),街面上的鄰里都在,只有2名輕傷員都已送到村衛(wèi)生室救治。

2014年8月3日17點,李家妮突然接到丈夫的電話,說地震把幾匹大山全震垮了,自己被堵在了魯?shù)榭h龍頭山沙壩村那里,前后路已全部堵死,趕不回來了。李家妮愣了一下,確認丈夫暫時沒受傷后,心中稍稍平靜了些。說了句“我這邊也受災了,傷員多得很,不說了,你自己一定要當心,當心!”掛斷電話,李家妮迅即組織村街子附近的村民緊急轉移、搭建臨時帳篷、燒水泡面、煮米線等等,而此時村上其他干部也已電話聯(lián)系分別趕赴各村民小組查看災情。至晚上19點,李家妮組織群眾用10多把涼傘和幾張油布搭建了2個臨時安置點共60余人居住。衛(wèi)生室只有1個村醫(yī),見村醫(yī)實在忙不過來,李家妮就馬上配合村醫(yī)清洗傷口、消毒、包扎等等,由于搶救及時,1名重傷員和所有輕傷員基本康復,另外1名重傷員則在第二天就送到了縣城醫(yī)院救治。

從地震以后至14日,李家妮每天早早地喂飽孩子,托著虛弱的身體8點不到就進村委會,除了負責受災群眾、工作人員、部隊官兵等150余人的飯菜,還要負責后勤上的衛(wèi)生清掃、食物采購、救災物資發(fā)放公示等繁重的體力活,期間孩子餓哭了才讓侄女抱到村委會喂上一會,最早也要忙到晚上22點以后才能回家……“我和丈夫就通過1個電話,他在沙壩困了一晚,第二天從會澤那邊繞,第三天才回到家,最對不起的就是7個月大的兒子,每天差不多喂四五回奶都是餓哭了侄女才抱過來……但是,遇到這種事再苦再累,自己也得帶好頭,把老百姓照顧好。”在不到2個小時的談聊中李家妮幾次都泣不成聲。

作為一名村委委員、婦女主任,一名共產(chǎn)黨員,在災難面前,為了鄉(xiāng)親她毅然決絕、沖鋒在前,把心中那份厚重深沉的愛全部給了群眾。

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今天,為您講述:魯?shù)榈卣鹂拐鹁葹牡母腥斯适拢蚕M芤鸫蠹业乃伎?。我是百寧,明天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