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應急廣播網北京5月10日消息(記者陳銳海)在5·12全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中國地震局召開新聞發(fā)布會,介紹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一年來的建設情況。記者從發(fā)布會上了解到,目前實驗場在研項目有近60個,新增觀測站360個,已積累一觀測數據。
“地震多、強度大、分布廣、災害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人口高度聚集,人民群眾對地震安全有了更高需求。因此,探索地震活動規(guī)律,降低災害風險顯得非常重要。”應急管理部副部長、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在會上表示,地震科學實驗場就是要針對地震孕育、發(fā)生和致災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科學問題,尤其是需要通過野外實驗進行驗證的科學問題開展深入研究。
201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會議上,國務委員王勇宣布建設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
此后,中國地震局聯(lián)合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科院相關大學和研究所等19個單位的專家,編寫《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科學設計》,明確實驗場科學目標、科學思路和路線圖,確定未來15年主要研究內容。
據中國地震局介紹,實驗場區(qū)范圍為從川甘交界到云南南部,即97.5°-105.5°E,21°-32°N范圍的國境內區(qū)域,總面積為78萬平方公里。該區(qū)域位于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互相碰撞擠壓強烈變形地區(qū),地質構造復雜,具有長期的觀測資料積累,是開展地震科學實驗的理想場所。
實驗場在大陸型強震孕育環(huán)境、地震發(fā)生過程、地震致災機理等前沿科學方向上,圍繞近期聚焦的15個科學問題進行研究。目前,在研項目近60個,新增觀測站360個,已積累一批觀測數據。
據鄭國光介紹,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等單位的17個專家團隊已開始科研工作。此外,地震科學實驗場被列入2019年“一帶一路”地震減災合作協(xié)調人會議計劃,成為“一帶一路”地震減災重點內容。
鄭國光表示,地震觀測一般局限于地表,很難深入地球內部。未來三年,實驗場將建成多口數百米至1000米深的地震井下觀測臺陣,以獲取更豐富的地下結構和介質觀測數據;其次,實驗場要建設分布式的數據中心、儀器運維中心,建立數據共享合作機制,開放基礎觀測設施,為科研團隊提供觀測儀器、野外觀測服務和數據信息共享;同時,實驗場邊研究邊運用,推動實現(xiàn)防震減災工作從技術型向服務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