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收聽《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我是百寧。作為5.12汶川地震重災區(qū)之一的雅安蘆山,五年之后再遭重創(chuàng),成為4.20強烈地震中唯一的極重災區(qū)。陳果投身重建一線,記錄了蘆山重建的第一戰(zhàn)役、第一現(xiàn)場。在之后,地震出版社出版了陳果的災區(qū)重建日記,每一個故事都是現(xiàn)場的耳聞目睹,每一篇日記都是情感的真是流露。今天,我和您回顧災區(qū)重建日記:從傷口長出翅膀,蘆山地震災區(qū)重建一線實錄。
時間過得如此之快,2013年4月20日發(fā)生在雅安蘆山的7.0級強烈地震,一年后,已經(jīng)從新聞變成了舊聞,從全世界目光的中心,褪色成一片模糊的記憶。196人遇難,21人失蹤,13464人受傷,數(shù)十萬受災群眾痛失家園……當我們再次觸碰這些冰涼的數(shù)字,一年前的痛徹心扉,興許因為時間和空間的疏遠,已讓人有些漫不經(jīng)心甚至麻木不仁:哦,好像是有這么一回事呢。
時間就是如此殘酷。它可以讓歷史變得模糊,讓真相變得虛無,讓現(xiàn)場變成想象,讓英雄變成懦夫。
可是我要說,時間殘酷,用眼用心,總還可以感知到它的余溫。打開檔案,翻閱史書,總還可以看到歷史的一角,總還可以在漫漶的字跡里,隱約聽到時間從耳畔滑過的聲音。
真正殘酷的,是鮮活生命的戛然而止,強健身軀的殘缺不全,美麗家園的千瘡百孔,回“家”之路的山高水遠。
夢魘般的日子里,一柄從地底偷襲的尖刀再一次深深刺中蘆山。相較于5年前,這一次,刀鋒更為肅殺和凜冽。傷口上撒的已不僅是鹽,那是落在剛剛長出的新肉上,一枚閃著紅光的烙鐵!
接下來的幾天里發(fā)生了什么,新聞媒體以難以計數(shù)的報道告訴了世界,也告訴了歷史。在地震發(fā)生當天至之后的一個星期里,1700名中外記者堅守抗震救災一線,用長長短短深深淺淺的新聞稿件和大大小小悲悲喜喜的救援故事,把全國幾乎所有的新聞空間填滿。
現(xiàn)在,再說之前的事,除了揭開傷疤的殘忍,似平還難逃畫蛇添足的嫌疑。
可是,如果不加以灌溉,歷史的原野將青黃不接;如果不加以防備,真相的大堤將潰不成軍;如果不加以保護,嚴整的現(xiàn)場將一片狼藉;如果不加以采錄,英雄的形象將無所依存。
曾經(jīng),人們用最多的牽掛和關懷包裹這片傷痕累累的土地和這片土地上飽經(jīng)苦難的人,也因此給了這片土地溫暖的慰藉,給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站起的力量和前行的營養(yǎng)。對于這些無私的給予者,我們要永遠銘記,并深深致敬。
其實,值得銘記并深深致敬的,還有曾經(jīng)被愛緊緊包裹的這方土地這些人,但愿這些日記能告訴你為什么。
而我在這里想說的僅是:任時光流走,把記憶留下,因為如此,我們會得到溫暖和力量。
災區(qū)日記——轉折點 2013年9月5日星期四小雨轉陰
最近頻頻看到一個新詞:轉捩點。書面的解釋是,一個空間和時間的交集,發(fā)展過程中對改變原來方向起決定作用的事情和改變原來方向的時間。用咱老百姓的話說就簡單多了,這詞的意思么,就是轉折點。
今天于我按部就班的生活就是一個轉捩點。如果把它比成一個拐角,拐角起始的地方,在昨天晚上。市委常委、宣傳部姜部長電話通知我今天一早去她辦公室,說有緊急事情。
姜部長同時還是市文聯(lián)主席。作為我的頂頭上司,她像這般風風火火又欲語還休的情況,我未曾見過。
我感覺到有什么事情要發(fā)生??墒悄苡惺裁词履?mdash;在我這樣能治失眠的單位,像我這樣睡眠上好的人。
果然是個急轉彎。姜同志說,市上決定成立市重建委駐蘆山前線工作組,我已在“壯丁”之列。她的表情比我還要嚴肅:這是已經(jīng)定了的事,就別講價了。
我去。我說。
我只能這么說。
不是說我不想去蘆山。“4·20”當天我就伙同兩個朋友無組織有紀律地去了,雖說一天一夜都在路上折騰,且天亮還沒有跨入蘆山半步,但我的心去了,痛著蘆山的痛,苦著寶興的苦。此后,又幾次找機會想去震中,但機緣未至,震后半年間,我與蘆山僅有兩面之緣。
我知道欠了一筆債,欠地震剛剛發(fā)生后的救災一線。我該記錄現(xiàn)場,我該伸手救人,我該發(fā)現(xiàn)崇高,我該涂抹傷痕。我想到了,卻沒有做到。我用兩個月通宵達旦的努力,和同事們一起編印了1本圖書和1期雜志,為帳篷里的人們送去精神糧食,借此彌補和消解心中的失落或是愧疚。
就在上周,我甚至對市文聯(lián)主辦的《青衣江》期刊責任編輯呂玉剛說,明年除夕和初一,我在蘆山過。我要告訴遠遠近近的人們,在蘆山,災后的蘆山,經(jīng)歷了什么,發(fā)生過什么,留下了什么,期待著什么。
我都計劃好了。從春節(jié)開始,關注蘆山,是我新一年的中心詞匯。蘆山就要新生,我要見證,我要“逢生”。
但不是現(xiàn)在?,F(xiàn)在,我的安身立命之處,是另一個意義上的災區(qū);現(xiàn)在,我的一次蓄謀已久的筆下漫游,剛剛解纜起錨。
也不是這種方式。兩次地震我都趕上了,移民和重建這太行王屋二山的叩石墾壤之事,我再“好事成雙”似乎說不太過去。再說,我想去的蘆山,是我心中的蘆山,而不是別人眼里的蘆山。
這些我都說了。說給自己。
我給小林同志說的只是,我去。
我知道是兩個字綁架了我。地震幾天后我寫過一篇小文,在文中,我向一位震后堅守蘆山的好友致敬,并在文末得出個貌似深刻的結論:災難襲來的時候,很多人放棄了自我拯救,選擇了逆流而行,他們的選擇也許動機各異,但其背后的支架,卻都是明明白白簡簡單單的兩個字:良心。
上午快下班時,簡單進行了工作交接。文聯(lián)的攤位,有勞李蓉同志幫著照看一段時間。一貫憐香惜玉的我有些過意不去,可是沒有辦法,責任不在男方。
只要有一個拐角,就會出現(xiàn)一群轉彎的人。
回到辦公室,順手拿起今天的《雅安日報》,轉捩點,也許由此而生。
2013年9月9日星期一晴挺進蘆山
中午1:05接到1:30出發(fā)趕赴蘆山的電話通知,1:25趕到市委門口時,工作組多數(shù)成員已經(jīng)等在那里。早在半個小時前,組長蘭開馳已捷足先登。
兩分鐘后,3部車載著工作組全員向蘆山挺進。
沖鋒,從扣動扳機的瞬間開始。
2:30,工作組內(nèi)部通氣會。
3:30,工作組與蘆山工作見面會。
5:30,工作組與蘆山主要負責同志會商市縣工作運行機制,研究破解工作瓶頸。
3個會議,3次講話,只有一張嘴,沒有一張紙。
這才像打仗。我想,如果真是敵我雙方刺刀見紅的血拼,很多傷亡都會在撰寫動員報告的過程中出現(xiàn)。官僚主義是潛伏最深的殺手,形式主義是最為兇殘的敵人。
戰(zhàn)線其實早就鋪開。
2013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四川省委《關于“420”蘆山強烈地震抗震救災工作有關情況報告》上批示:“420蘆山強烈地震搶險救援工作取得了重大勝利,當前,抗震救災工作要以受災群眾安置為中心任務,同時要抓緊開展災后恢復重建前期工作。”
此前一周,四川省委組織部發(fā)布干部任前公示,擬為雅安增配兩名市委副書記。
同時為一個市級黨委班子增配兩名副書記,這在當下的市級班子架構中并不多見。
同樣超常規(guī)的舉措是,趕在任命通知正式下達之前,仍在公示期間的蘭開馳就被省委組織部送到了市抗震救災指揮部帳篷會議室。會上宣布,蘭的任務是“主抓災后恢復重建”。
省市縣災后恢復重建委員會隨即成立,蘆山科學重建大幕由此開啟。
蘆山是中國的蘆山,四川的蘆山,更是雅安的蘆山。
后盾與前鋒,不是角色轉換,而是兩只手,是“雙保險”。市重建委駐蘆山前線工作組應運而生,執(zhí)牛耳者,自然是蘭開馳。
與蘭并肩作戰(zhàn)的還有時任常務副組長、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戴華強,副組長、時任市扶貧移民局局長周建華。他們麾下只有8個兵,分別來自市委辦、市委宣傳部、市發(fā)改委、市公安局、市國土資源局、市住建局、市扶貧移民局。
老戰(zhàn)友有市發(fā)改委的宋劍洪和市住建局的張軍。我們是“漢友”——漢源移民工作大會戰(zhàn)的“戰(zhàn)友”。此番被沙場點兵,無疑與三年前的會戰(zhàn)經(jīng)歷有關。難怪張軍見我就笑著說:“已經(jīng)兩次參加會戰(zhàn),但愿不要有第三次。”
當然是真心話。誰不想天下太平、雅安安寧?
在進入蘆山縣城的一瞬間,一份光榮感被一句似曾相識的標語激活了:“大拼大干大會戰(zhàn),苦干實干建家園”。
蘆山有難,鄉(xiāng)親受苦,能夠置身其間,感受他們的不易,見證他們的拼搏,成為他們的戰(zhàn)友,助推他們的前行,這樣的機會,不是人人都有。想到這里,我不禁為一開始的如臨大敵暗自抱愧。
2013年9月10日星期二晴花落春仍在
那場驚天的災難,沒能阻擋秋天的到來。
汽車開往思延鄉(xiāng)。公路兩旁,是金色的稻浪。車到浮圖山頂,眼前呈現(xiàn)出一片開闊的盆地。稻浪從遠處層層涌來,揚起分不清是泥香還是稻香的味道,讓所有人都不自覺地搖下車窗,無遮無攔地擁攬秋天的愜意。
彎腰舞鐮和振臂撻谷的農(nóng)人隱沒在稻浪深處。稻穗和拌桶對決的“砰砰”聲中,有飽滿的吆喝和爽朗的笑聲遠遠傳來。
吆喝和笑聲里,不見地震的傷痕,沒有災難的印記,一座座頹廢的房舍,卻用無聲的言語,敘述著并未遠去的傷和痛。這些屋宇幾乎無一例外布滿傷痕,有的是刀刻斧斫般縱橫交錯的溝壑,有的是缺胳膊斷腿后無所倚靠的凄愴。很多房屋的門和窗大開著,袒露著比外表更令人揪心的內(nèi)傷。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是讓目光穿墻過戶,順暢地投射到屋外廣袤的田野。
鄉(xiāng)政府背面的草坪村,五彩的道旗,渲染出一個火熱的場面。推土機轟鳴著,裝載機忙碌著,圍觀的人們興奮地交談著。修建中的施工便道和人們話題的中心通往同一個方向:思延現(xiàn)代生態(tài)有機農(nóng)業(yè)示范園區(qū)。園區(qū)建成后,將和蘆山產(chǎn)業(yè)集中區(qū)、根雕產(chǎn)業(yè)園區(qū)一起,成為支撐蘆山未來發(fā)展的三大支柱。
看得見的熱鬧背后,有著看不見的精彩。與園區(qū)一路之隔,規(guī)劃有一個能夠容納700人的新村聚居點,規(guī)劃設計本周內(nèi)就將完成。包括路網(wǎng)、管網(wǎng)和幼兒園、應急避難場所、文化活動中心在內(nèi)的所有基礎設施,由中國僑聯(lián)募集4500萬元援建,新村也因此有一個暖意融融的名字僑愛新村。
“等到園區(qū)竣工,新家落成,村民們走出家門就可以走進生產(chǎn)車間完成從農(nóng)民到工人的身份轉換。”匆匆趕來的鄉(xiāng)長向前來調(diào)研的領導匯報。
離開思延,看過產(chǎn)業(yè)集中區(qū)征地拆遷現(xiàn)場,來到蘆陽鎮(zhèn)黎明新村。
黎明新村距縣城只有一步之遙,不可多得的區(qū)位加上依山傍水的環(huán)境,讓村民們從基礎開挖的那一天起,就展開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施工現(xiàn)場,機具和施工人員慢慢多了起來,這讓他們對夢想的實現(xiàn)越來越有信心。
新村工地入口的巨幅規(guī)劃圖前,幾個村民駐足昂首,議論紛紛
一不小心“偷聽”到其中兩句
甲:聽說這里以后要住120多戶人,想來一定很熱鬧。
乙:真能修得像圖上這么好的話,睡著了都要笑醒。
曾經(jīng)的安寧,被一股無法抗拒的力量瞬間揉碎,而一片廢墟之上、一地碎屑之中,希望從未消失,夢想從未破裂,而且以更加昂揚的形姿向上生長。
秋之深處,想起晚清俞樾的名句:
花落春仍在,天時尚艷陽。
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今天,為您講述災區(qū)重建日記:從傷口長出翅膀,蘆山地震災區(qū)重建一線實錄,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寧,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