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收聽《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我是百寧。阪神大地震在日本地震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直接引起日本對于地震科學,都市建筑,交通防范的重視。另外,此次地震也對日本政壇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專門介紹這次地震的書籍《日本阪神大地震研究》,對這次災難做了詳細記錄,也分析了其中我們需要借鑒的經驗教訓,今天,我們繼續(xù)和您聊聊發(fā)生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第16集。
地震發(fā)生之后,在市區(qū)內涌現出狹窄的建設用地、旗桿型建設用地、未鋪設道路的建設用地等問題,這些屬于過度密集、基礎不完善的空間條件問題。不符合建筑標準法的既存不合格住宅大量倒塌了。道路鋪設不完善的狹窄建設用地遍及各區(qū)域內。在兵庫區(qū)和長田區(qū),連接不足4米寬道路的建設用地達到50%。既存不合格住宅在進行重新建設時,要受到道路連接、建筑物占地面積、斜線限制等規(guī)定的制約。就連簡單的建設也難以進行。許多情況下都無法確保以前的建筑面積以及總體占地面積。實際上無法進行重建的情況并不罕見。在舊中心市區(qū)主要是10至20坪的建設土地。由于拓寬兩項道路導致建設用地被削減,所以即使在建筑物占地面積比率的許可范圍內重建住宅,也幾乎不可能進行合適的平面設計規(guī)劃。
由于震災造成許多老年人死亡,帶來大量的繼承問題,這進一步加劇了權利關系的復雜化。可以看到因為繼承權利的紛爭而推遲住宅重建的情況。
在存在這些障礙的情況下,即使是曾經持有個人房產的家庭,也不一定有能力再次擁有自家房產。通過兵庫縣對臨時住宅的調查發(fā)現,居住者從前的住宅中27%是個人房產。但是在居住者所希望的住宅中,個人房產只占16%。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存在著以老年人等為中心的家庭,放棄了再次持有個人房產的念頭的緣故。
在地震之后,住宅政策重在滿足數量。其目的是為了滿足不特定多數對建設住宅的需求。有人說,住宅策需要改善存量的修葺、翻修破舊住宅、確保居住穩(wěn)定。然而,僅靠建設大量公營住宅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居住在受災地區(qū)的人們是具體性的實體。許多家庭都希望回歸到自己原來居住的地方,限制了住宅恢復的發(fā)展方向。
神戶市住宅狀況中長期存在著階層性和地域性差別,震災使得這種情況更加明顯。
第一是階層性分化現象。在受災地區(qū),臨時住宅、公營住宅和自力更生型住宅等三種類型構成了主要的所有關系。長期居住在臨時住宅里,可能會消磨掉受災者搬入永久性住宅的積極性。為了防止發(fā)生這種情況,實施了降低公營住宅房租、保證臨時住宅和公營住宅連續(xù)性的政策。
另外一個是地域分化現象。郊外地區(qū)進行著堪稱“過剩投資”的住宅供給工程。與此相對,舊中心市區(qū)重建住宅的前景卻不佳,公營住宅的建沒數量微乎其微,也不存在特惠租賃住宅。住宅的恢復重建極其緩慢。在地震發(fā)生之前住宅投資就集中在郊外,舊中心市區(qū)的問題被束之高閣,震災進一步猛烈地摧毀了舊中心市區(qū)。
這次災難使受災城市的房產被徹底摧毀,在神戶市區(qū),此次震災大約摧毀了8萬戶住宅。私人住宅的摧毀率達到了24%。住宅的受害狀況具有明顯的階層性和地域性。受害程度最嚴重的是破舊房屋、木制房屋、平房住宅、零散的獨門獨院。這些房產的摧毀率達到了50%左右。住在這些房屋內的大多是低收入者和老年人。受害集中在中心市區(qū)。從摧毀率來看,最嚴重的是長田區(qū),為39%,接下來是東灘區(qū)25%,灘區(qū)23%。
神戶市于1995年7月制定了住宅重建的計劃藍圖“緊急三年計劃”,主要內容是明確規(guī)定了新建房屋的目標數量,提出了在1994年底前竣工的房屋以及空房共1萬棟的基礎上,從1995年到1997年再新建房屋72000棟,總計提供82000棟住房。計劃建設1萬棟公營住宅,占新建住宅總數的14%,作為住宅重建的一種支柱性手段。此外再加上特惠租賃住宅、公團一公社住宅、再開發(fā)系列型住宅后,公營住宅的總體建設數量達到40500棟,占56%,一年后的1996年7月,又重新制定了“重建計劃”。這是因為通過對臨時住宅的實際狀況調查后,發(fā)現低收入者和老年人的問題極其嚴重,從而需要一種新的政策而進行的修改。根據神戶市在1995年12月實施的調查中發(fā)現,臨時住宅中老年人家庭占31%,“無望搬出臨時住宅”的家庭達到84%。“緊急三年計劃”里改變了建設目標的分配數量,把新建公營住宅的數量從10000戶提高到1600°。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采取了租借公團住宅和私人住宅作為公營住宅提供的方法。公營住宅的總體數量沒有變化,公營住宅的增加數量正好等于特惠租賃住宅和公團、公社住宅的減少數量。公營住宅的租金以1996年法律修正后加入的根據能力和受益情況為基礎,結合特殊國庫補助,實施了普通減免和特別減免的雙重減免措施。這項措施的期限是從入住之日起的五年時間。
與此同時,還制定了面向低收入者的住宅供給計劃。計劃供給26100戶住宅,包括新建住宅、重建住宅、竣工住宅、租借方式、提供空房等的公營住宅以及再開發(fā)系列型住宅。從整體上看,在“重建計劃”階段,焦點任務放在了怎樣對低收人的受災者提供住宅上。
公營住宅的建設和供給工作進展如何呢?從截止到1999年3月的實際成績來看,“緊急三年計劃”中新開工建設的公營住宅達到了計劃數量的102%,這些都達到了目標。特惠租賃住宅和公團、公社住宅中進入預定建設階段的數量少于計劃數量,這是因為面向中等收入階層的公營住宅的需求量少于預計,從而從政策上決定減少建設數量的緣故。
在現代社會里,確保住宅的原則是“自力更生”。尋找住處的家庭被認為是自由而且自力的存在體,應該通過市場購買或者租賃自己的住宅。對于不具備能力的家庭則準備了“福利”制度解決。雖然公營住宅的租金由受益者即入住者負擔,但是有政府撥發(fā)補助金用來降低租金,這里也包含了公共扶助的性質。
地震發(fā)生之前,在市區(qū)內出租的主要是木制房屋和平房式住宅等低房租的私營房屋。雖然這些房產的質量極差,但是它們卻發(fā)揮了提供低成本居住場所的作用。震災對于私營房屋造成了毀滅性打擊,也沒有相應的手段使這些資源重新發(fā)揮提供低房租的作用。
私營房屋具有公營住宅制度不可替代的性質。木質房屋不論從市區(qū)內的建設場地、可選性之大、入住的簡便性、不需要身份證明、不需要收入證明、不需要保證人等各種特性來看,都具有自己的特點,發(fā)揮了靈活接納各式人群的作用。公營住宅的技術不會擁有那樣的特性。不僅在市區(qū)內難以確保建設場地,而且入住需要繁雜的手續(xù)且費時。在受災都市中、制度性的建構技術正在逐漸取代自生的自然。近年來在市區(qū)內,獨門獨院公寓和預付款性的租賃住宅的供給量不斷增加。但是這些住宅和木制房屋相比房租和押金比較高,而且一般情況下,入住時還需要身份證明、保證人等。
完全損毀的公寓樓的拆除,國家提供三分之二的費用補助:重建時國家和縣政府對走廊和電梯等公用部分提供補助,這是“優(yōu)良建筑物等整備事業(yè)”提供的補助金,只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對于共用部分的建設費,國家承擔五分之二,縣政府承擔五分之二。這樣,居民只負擔公用部分建設費的五分之一即可。例如,一棟公寓樓的公用部分的建筑費為每平方米50萬日元,每家的公用部分的建設費為225萬日元。其中財政補助180萬,居民只負擔45萬即可。另外,各家使用面積的部分,建筑公司給出每平方米65萬日元的參考價,根據平均使用面積,每戶負擔1870萬日元。這樣,除去拆除費用,每戶總共負擔1915萬日元。這樣看來,如果是重建,那么費用的10%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補助,與單家獨院相比,住在公寓樓的居民更能得到實惠。
公寓的部分產權所有者要重建受損公寓時,可以得到阪神、淡路大地震重建基金提供的為期十年的利息補貼。對象是住宅金融公庫提供的災害重建住宅融資和年金福祉事業(yè)團提供的年金災害重建住宅融資等幾個公共機構提供的融資。每次融資的限額為1140萬或800萬日元不等。住宅金融公庫提供的災害重建住宅融資的利息補貼率最初五年是2.5%,從第六年開始,最高為1.15%。只要符合條件,可以借入2000萬日元。
另外,包括公寓樓在內,對重建時產生的雙重貸款也有利息補助。如果地震發(fā)生時未返還的住房貸款本金在400萬以上,并且收入在一定程度以下的,根據收入和貸款余額,五年間可從住宅金融公庫等借入最高200萬的資助。例如,地震時貸款余額為1000萬,新的住房貸款為1940萬,申請前的年收入為700萬,那么五年間可以得到總額為100萬日元的資助。
除了經濟方面的援助以外,還有法律方面的援助政策。政府公共機構還設立了兵庫城市建設中心、神戶居住和城建人才中心,通過派遣咨詢顧問等支援公寓的再建計劃。同時,各個市、町的相關部門和各地的綜合住宅咨詢所也提供相應的服務業(yè)務。
神戶每年有2400萬人左右的觀光客到訪,但是在1995年由于震災,一年內游客只有880萬人,減少到了原來的三分之一。隨著交通設施、旅館、觀光設施等的恢復,來訪的觀光客人數出現了緩慢增長的趨勢。1995年12月以后,超過了1994年同月比的六成,1996年6月的時候達到了1994年同月比的74%。在1996年的黃金周時,觀光客更是達到了震災前的85%。
隨著觀光客人數的恢復,市內旅館的入住率也出現了穩(wěn)步改善的勢頭。也就是說,1996年1-6月商務旅館的平均入住率為75%,基本恢復到震災之前的水平,都市旅館為55.5%,恢復到了震災之前的八成左右。
在本地產業(yè)中,合成皮革鞋、清酒、時裝相關產品、橡膠制品、淡路黏土瓦等在地震中受災非常明顯。尤其是合成皮革鞋,在聚集在長田區(qū)、須磨區(qū)五百余家公司當中,廠區(qū)全部損毀的大約有70%,半毀的大約有20%,再加上大約5000人從事的“家庭副業(yè)”,總共約有20000從業(yè)者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震災發(fā)生之后,生產量跌落到了前一年的三成以下,當時的工廠生產是在臨時工場和避難所等困難條件之下迅速重新開工的,一年之后,日本的化纖鞋工業(yè)工會加盟企業(yè)的95%以上最終實現了重新營業(yè)。但是生產量在198年6月的階段只達到1994年同期的53%。
在清酒生產方面,由于工場、庫房等遭受了嚴重的破壞,1995年1月清酒的出庫量跌落到了前一年同月比的55%,但是生產還是恢復得比較順利。一年之后,大約有85%的企業(yè)實現了重新開工生產,清酒的出庫量也大致恢復到了平時的水平。
在橡膠制品方面,由于兩家大型企業(yè)將受災的神戶工場進行了關閉或轉移,所以生產量降低到了震災前的約七成的水平。而且今后也沒有重新生產的計劃,失去了大企業(yè)的雇傭機會,這對當地經濟來說是非常沉重的打擊。
除此之外,在時裝相關領域,雖然總公司大廈受到了嚴重的損害,但是對生產的影響非常輕微,由于迅速采取了將一部分辦公室轉移到大阪等對策,半年以后大致就恢復到原來的水平。但是,淡路黏土瓦1996年的生產量與上一年相比下降了大約10%,再加上由于震災導致人們對瓦的印象不佳,其后需求一直低迷,生產的縮小也一直持續(xù)。
在神戶,以貿易商社為首,有相當多的企業(yè)直接依靠神戶港從事港灣碼頭裝卸、運輸/倉庫等事業(yè),并且它們很容易受到神戶港貨物處理量多寡的影響。在這次震災當中,神戶港遭到了嚴重破壞,1995年2月出現了進出口額幾乎跌落到上一年同月二成這樣的異常情況。但是隨著恢復工程的迅速實施,以及同行開展的“24小時碼頭裝卸”體制等一系列的施的實施,在相關各方的努力之下,神戶港的貨物處理量開始出現了恢復,1996年上半年進出口總額恢復到了與1994年同期相比只減少了10.3%的水平。
常言道,屋漏偏逢連陰雨,災害對于弱者的打擊更加殘酷,對于雇傭的恢復來說情況也是一樣。
高齡者的雇傭尤為嚴峻。中老年的有效求職人數從1991年的2萬人增加到了1995年的4萬人,增長了2倍,這個數字即使到了震災結束以后也沒有減少,中老年人占求職者全體的比率不斷地上升,例如45歲以上中老年人所占比率逐漸地從1991年的41%增加到了1995年的48%,進入1996年以后,這個數值雖然出現了改善的征兆。但是依然非常高。
日本邁向老齡化社會,如何創(chuàng)造工作崗位和勞動條件,使得有勞動愿望的中老年人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同時創(chuàng)造福利制度和地區(qū)社會建設,使得在勞動上面臨困難的高齡者可以安心休養(yǎng),這個問題由于震災的出現變得愈發(fā)迫切了。
災區(qū)的雇傭乍看上去似乎處在順利的恢復之中,但是,包括雇傭的崗位不對口、不安定雇傭、高齡者間題等,而且還有一點是不能忘記的就是災區(qū)的人口減少。把1995年10月和震災前一個月的人口進行比較可以看到,神戶市減少了97000人,西宮市減少了34000人,蘆屋市減少了12000人,兵庫縣整體少了125000人之多。其中估計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一直到震災發(fā)生之前都是在當地參加工作的。
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今天,為您講述: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寧,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