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應急廣播 > 應急廣播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6

2019-03-15 23:30-23:59 責編:吳恪瑾

00:00 00:00

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收聽《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我是百寧。阪神大地震在日本地震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直接引起日本對于地震科學,都市建筑,交通防范的重視。另外,此次地震也對日本政壇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專門介紹這次地震的書籍《日本阪神大地震研究》,對這次災難做了詳細記錄,也分析了其中我們需要借鑒的經(jīng)驗教訓,今天,我們繼續(xù)和您聊聊發(fā)生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第6集。

來自福建省的一位四十多歲的先生的家住在國鐵六甲道車站附近,一層拉面館,二層住著一家五口人。地震的時候房子在一瞬間全部被毀掉了,父母、妻子以及孩子四個人也都在地震中遇難。住在中央?yún)^(qū)三宮附近經(jīng)營小型理發(fā)店鋪的江蘇省出身的一位60歲的男華僑,一層也是店鋪,二層為住宅,他的一家17日早晨從全部燒毀的瓦礫堆里逃了出來,房屋和工作都沒有了。神戶華僑的職業(yè)大多是貿(mào)易業(yè)、日雜零售業(yè)、做飯或理發(fā)的行當,做飯和理發(fā)也被稱為“二把刀”。雜貨業(yè)和二把刀大多都是店鋪住宅連為一體的,這樣就會像剛剛說的事例那樣,遭受工作和住宅兩方面的損失。從事這種行業(yè)的員工失去了工作以后,有些人找到了保安等臨時性的工作,但大多人如果不重新開設店鋪,就不知道該如何生活下去。

神戶華僑社會的中心組織是華僑總會,其下還有同鄉(xiāng)會、各同業(yè)團體、同好會等三十余個組織。另外還有民族學校神戶中華同文學校。神戶華僑被血緣、地緣、職業(yè)緣、學緣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梢哉f自力更生和相互扶助是華僑的傳統(tǒng)精神,公益心和團結性是神戶華僑的特征。對于華僑來講,華僑團體是中心,對于華僑社會的統(tǒng)合和發(fā)展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地震發(fā)生當天,華僑社會的領導們立即集合起來,華僑全體團結一致,開始商討地震對策,20日正式設立神戶華僑地震對策本部,事務局設在同文學校。對策本部的領導由包括華僑總會的領導、受到重創(chuàng)的同鄉(xiāng)會的干部、建筑師、藥劑師組成,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方針。對策本部首先通過各同鄉(xiāng)會確認了華僑是否平安。此外,在地震當天早晨,就迅速地把同文學校設成了避難所向受災的當?shù)鼐用耖_放,由教職員工和學生的父母志愿者負責管理運營。這樣,神戶華僑救助活動以對策本部為中心,以同文學校為據(jù)點迅速開展了起來。

同文學校的避難者,18日和19日一度達到了171人。日本人、華僑、留學生和當?shù)貙W生各占三分之一。日本人和華僑大多是周圍的居民,也有從其他地區(qū)來避難的留學生和當?shù)貙W生。

雖然如此,與同文學校相關人員在災后不久的預期和心理準備相比,來同文學校避難的華僑并不算很多,大多數(shù)華僑去了最近的避難所或者親戚以及朋友家里避難。即使在同文學校附近居住的華僑,也有不少去了更近的北野小學生圖中學縣職員會館等地方,和日本人一起避難居住在長田區(qū)的江蘇華僑也各自去了附近的避難所避難。同文學校的教職員工們看到那些避難所的擁擠情況后曾呼吁大家來同文學校避難,但因為大多數(shù)受災華僑認為還是離自己住地比較近,和附近的人在一起踏實,所以都沒有搬過來。有的在確認自己親戚的住宅無恙以后,就搬到親戚家里避難了。當時去縣外親戚家避難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也有去朋友、熟人家避難的,包括日本人朋友和熟人。也就是說,華僑們采取了和日本人一樣的分散型的避難方式。這和關東大地震時截然相反。關東大地震時中國人如果不采取集團式的避難行動,如果沒有華僑獨自進行的救援活動,只依靠日本人的關系最后就不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可以說,這是此次地震華僑避難行動的最大特征。

這種避難行動,可以說超越了受災者所屬民族,產(chǎn)生了一種當?shù)鼐用裣嗷ゾ仍?、通力合作的局面。既有和附近的日本人相互幫助一起避難的,又有救出埋在倒塌房屋下的日本人之后又去避難的。在各避難所,有不少華僑還和日本人同住一處,同時參與志愿者活動,并成為避難所自治組織的成員的。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華僑、中國人內(nèi)部的相互救助就減弱了。華僑們也頻繁往來于對策本部和同文學校。他們一邊利用對策本部、同文學校的人力物力資源和信息,同時也向?qū)Σ弑静刻峁┫嚓P信息。很多華僑和同學都過來幫忙,并且,很多新來的中國人也來投靠華僑組織。

華僑的避難、相互救助是不問民族的,是作為同一地區(qū)居民來進行的,具有民族分散型的特征。但是,同時他們總是以各種形式和華僑各組織保持接觸和聯(lián)系。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來,華僑同當?shù)鼐用窠Y成了友好關系,已經(jīng)成為當?shù)厣鐓^(qū)居民中的一員。

與中國人有關的救援、重建活動,分以下三個層面展開。即(1)華僑內(nèi)部的活動;(2)來自于中國政府、日本行政方面的支援、合作;(3)建立在超越民族、國家的市民層面上的基于人權意識基礎上的相互救援活動。

首先是華僑內(nèi)部的活動。

這里起核心作用的,就是對策本部。對策本部主要負責確認華僑的安危、確保食物供給、掌握受災情況、調(diào)查住宅和公共設施損害、受理和分配救援物資和捐款、召開死者追悼會等事務。一開始主要是發(fā)揮了對外聯(lián)系、合作的主體和窗口的作用,負責回答大量確認安危的問詢,與政府保持聯(lián)系,負責與日本行政機關的聯(lián)系和合作、與各種志愿者組織的聯(lián)合協(xié)作等。此后對策本部積極開展重建活動,比如:參加重建的支援,參加“外國人縣民重建會議”、“兵庫縣外國人學校議會”,協(xié)助NGO開展活動,參與上海、長江交易促進項目的協(xié)作等。

對策本部的救援活動—安危確認、捐款和救援物資的分發(fā)等,主要是通過各同鄉(xiāng)會來進行的。同鄉(xiāng)會的成員平時就保持著緊密的聯(lián)系,具有很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同鄉(xiāng)會的干部在震災發(fā)生后,顧不上自己的私事,自主地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公益的精神。并且,他們對成員們家里的情況都相當了解,所以,能夠采取快速且高效的行動。同鄉(xiāng)會使對策本部的救援活動惠及每一個華僑,并使這些措施得到了落實。

經(jīng)過教職員工以及華僑和畢業(yè)生的共同努力,同文學校在1月23日得以重新開課。并且為暫時無法到校的學生開設了大阪等三個分校。這樣就把地震對學生學習和上學的影響降到了最低。并且,同文學校還為避難者準備食物、打掃成為避難所的教室衛(wèi)生、搬運救援物資等,保證了避難所的運轉(zhuǎn)。這樣,同文學校就成了集教育的場所、避難場所、震災對策本部的所在地以及和當?shù)鼐用窠涣鞯膱鏊膫€“重任”于一身的地方。

日本各地的華僑也著手開始救援工作。從沖繩到北海道各地的華僑總會個人、同鄉(xiāng)會等各個團體以及華僑學校超越了大陸和臺灣復雜關系的界限,寄來了大量的捐款和救災物資。也有來自海外華僑團體的救援申請。這次受災讓華僑重新認識了全國華僑的團結以及同鄉(xiāng)會、華僑學校的作用。

地震后,中國大阪總領事館設立了地震救助中心。領事于18日、19日到神戶慰問,訪問了縣廳、市政府,請求保護中國公民,協(xié)助進行救援活動。20日來自中國政府的救援物資和慰問金及時送到,總領事館對受災學生、留學生的救援活動也順利進行,從中國來的慰問代表團也來到了神戶。此外,受災的華僑從中國的媒體報道以及天津貨船迅速返回神戶這一點上,切實感受到了中國各地的深切關心和支援,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受災的華僑,也從日本地方行政機構那里接受了同樣的救助。神戶市在了解到同文學校成為避難所后,立即送去了救災物資。捐款的分配、臨時住宅的申請等也享有和日本人相同的權利。此外,行政機構,在地震發(fā)生以前就開始傾聽外國市民、縣民對城市規(guī)劃的意見。

最后看一下市民們的相互救助。

在這次救災、重建活動中,到處可見中國人市民和日本市民間的合作、幫助和協(xié)調(diào),事例不勝枚舉。

災后,迅速重新開業(yè)的南京街的重建活動就是其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南京町商店街振興工會在受災的店鋪前擺出了攤子,向受災群眾提供炒面和粥等熱的食物。在春節(jié)的時候做了3000人份的水餃,免費提供給市民,贊助者是華僑總會、中國大阪總領事館,為市民鼓勁。

此外,受災的華僑還接受了很多日本市民、團體的熱情援助,比如,災后各種形式的相互幫助、志愿者對于新來中國人的救助活動、小學以及自治會為同文學校的分校提供教室等等。

受災華僑在災后除了把同文學校作為避難所開放以外,還把華僑團體擁有的土地提供給縣和市作為臨時住宅用地。同鄉(xiāng)會、中華會館給縣、市、紅十字會、報社捐款。很多華僑作為自治會的成員積極參加了當?shù)氐闹亟ɑ顒?、歐美、亞洲系7所外國人學校組成協(xié)議會,前來同文學校參觀等,強化了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協(xié)作。

長期以來,受災地的華僑一直積極參與縣和市的地區(qū)開發(fā)、城市建設等,并和日本人以及其他外國市民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這也成了在這次震災中市民之間超越國界相互救助、重建活動的基礎。通過救災加深了相互理解。

有20名在神戶中央?yún)^(qū)中華料理店工作的華僑,可以把他們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經(jīng)營者,平均45.8歲,是已婚的男性。他們大多有自己的獨幢樓房,妻子和孩子一起住,平均每戶4.7人。第二種是廚師等男性員工,平均35.8歲,比較年輕。大多數(shù)住在分售公寓中,已婚和未婚各占一半,一起住的家人平均有3.2人。第三種,是大廳服務員、洗碗工等女性員工,平均46.6歲,最高67歲。大多一個人生活,住在木制結構租賃房子里,訪問調(diào)查是從1995年12月到1996年1月。

不管是經(jīng)營者還是員工,大約有一半的人,自己或者親人都受到地震帶來的身心傷害。有下述三個特點:(1)不光是在地震時受傷,有很多人在避難生活中還會有精神的不安、神經(jīng)性高燒和闌尾炎、感冒等;(2)高齡者以及之前就有病的人的受害程度更深;(3)在災后也沒有得到妥當?shù)闹委?,導致病情更加嚴重了?/p>

“孩子們得了神經(jīng)性闌尾炎。可能是因為避難所的環(huán)境太差,看到廁所里有大量的污物受到了刺激。沒有醫(yī)院給醫(yī)治,也沒辦法住院。”“母親腎臟不好,災前就醫(yī)的醫(yī)院已經(jīng)幾乎倒塌了,四天沒有進行透析,身體已經(jīng)不行了。”“奶奶患上脫水癥,醫(yī)生說要去大阪,但是交通工具都是滿員,根本去不了。孩子也患了嚴重的感冒。因為避難所里沒有毛毯和暖氣,吃了藥會再感冒,這樣反復發(fā)作。”“玻璃的碎片割到了手,全是血,傷口很深,必須進行縫針包扎,但是當時沒有醫(yī)生給醫(yī)治,所以只能等自然恢復。事后很久還有傷疤,大拇指和小指不好使喚。妻子一個月沒法吃飯和睡覺,高燒不退,從72公斤瘦到了45公斤。”

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今天,為您講述: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寧,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