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的女孩,平淡的語句里溢滿了內(nèi)心的表達。月圓村的希望在今天更在明天。
趙梅了解到災后一周年,堅強自救的不僅僅是月圓村的幸存者。自災后各項產(chǎn)業(yè)項目啟動以來,東街村、北街村、三眼村的村民們都加入了生產(chǎn)自救的隊伍。有些參加培訓班學習技術,有些修建圈舍搞養(yǎng)殖,有些投身到各項目點的施工工地,有些在政府的扶持下從事產(chǎn)業(yè)開發(fā),有些曾經(jīng)開過飯館和商鋪的重新張羅起了餐館和商店。
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卻是相同的言行,都沒有離開“知恩、感恩、報恩”這一鮮明的主題。
舟曲的秋天是著實飽滿的,那種豐收的飽滿溢滿了白天的縣城。村民們讓梨、桃、蘋果、葡萄、石榴、龍爪果、無花果等在背篼里輪流上市,走在街道上,嗅到的全是濃濃的果香和花椒的清香。
鮮艷的紅旗在每一個施工現(xiàn)場迎風飄蕩。
夜晚,施工工地上透出的燈光,為小城帶來了更多的溫暖。
信心舟曲,大愛無疆,“追思園”記錄著災難的傷痛,奔流不息的白龍江見證著災后重建的足跡,陽光是那樣的燦爛,趙梅一次次按下快門······
只要青山在,只要我們在,舟曲就與祖國同在!
事后,包紅霞根據(jù)自己的走訪,對災難發(fā)生的原因也做了關注分析。
從地貌狀況分析,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為形成區(qū)、流通區(qū)和堆積區(qū)三部分。舟曲四面環(huán)山,隨便選擇個方向,只要登到半山腰就可俯瞰全城,這座深處高山峽谷中的小縣城,正好位于三眼峪與羅家峪兩溝的匯合處。據(jù)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研究所教授馬東濤介紹,千百年來,泥石流在匯合處淤積,形成了一個面積約0.87平方公里的空地。從三眼峪溝口到白龍江邊,這塊地看起來像把扇子,這是泥石流在漫長歲月里形成的堆積扇。
由于泥石流堆積區(qū)地形相對開闊,人類自然在此聚居,舟曲縣城和城10個自然村,就坐落在泥石流漫長歲月里形成的堆積扇上。
新中國成立后,城市擴建占據(jù)了泥石流原有的堆積區(qū),人類破壞生態(tài),頻頻出現(xiàn)的滑坡所造就的泥石流積聚了更多的物質(zhì)和更大的勢能。月圓村方圓,近代建屋時不斷挖出歷史上發(fā)生泥石流后埋掉的房屋家具碗什殘骸。
這些年,三眼峪泥石流也曾向舟曲人發(fā)威,離“8·8”最近的一次是18年前的一個夏天,45分鐘內(nèi),溝內(nèi)共沖出約10.6萬立方米泥沙,沖毀房屋344間,死傷87人。
“8·8″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先從舟曲縣城說起,嚴格講,縣城是坐落在陡峭大山腳下的白龍江邊。山大溝深,兩山夾一河,河灘地上建城鎮(zhèn),便是舟曲縣城的基本地勢結(jié)構(gòu),而此次泥石流正是從高聳的北山山谷灌入舟曲縣城的,進城出口分別是三眼峪溝、羅家峪溝,進入縣城后形成兩條分別長達2.3公里與2.5公里,平均寬度約300米和100米的沖積扇。在長長的沖積扇上堆起一個巨大的亂石陣,最終沖入白龍江的泥石流,將白龍江河谷填埋長達3公里,致使河床提升達10米左右,白龍江水倒流進縣城,全城1/3浸泡在洪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