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天氣一天涼比一天。2010年10月中旬,政府統(tǒng)一規(guī)劃讓帳篷新區(qū)的人們搬進了位于縣城西面的廉租樓院落。于是,100多戶災民又告別沙川帳篷安置區(qū),兩家住一起,在廉租房組建了新家。從最初的黨校和縣一中、獨立初中、三中到沙川壩帳篷新區(qū)的那些時日,人們在安置點的帳篷之家和縣城間奔波,相互幫襯,災難鑄就的人間溫情,就成了刻骨銘心的記憶……
脫離帳篷住進樓房,墻能遮風擋雨,住進屋內心好像就有了歸宿,一下子安全了好多。走過失家的悲苦和住帳篷的簡陋,這里的“家”有實實在在的門,可以將陌生阻擋,將隱私掩藏。廉租樓共有兩棟,都有六層高,大概60多套房子,共住進去90多戶災民。每棟樓前都有一個小院子,還算比較寬暢。
過慣了籠子式的巢居生活,帳篷里安身與居家過日子總有無法逾越的鴻溝,每一天都與過去的歲月脫節(jié),家失去了門和墻的支撐就不是家。搬進去后,政府給每家發(fā)了一個爐子一噸煤。樓前樓后、上上下下伸出來的煙筒開始冒著青煙,陽臺房頂都拉起了繩子,天氣好的時日,花花綠綠的各色衣服在晃動,家的氛圍溫暖緩解著人們的疲憊。房頂密密麻麻立起了很多小小的圓形電視接收器,一條條白線在房頂分層從一個個窗戶伸進,茶余飯后人們可以坐在屋內看看電視,有墻有門的“家”讓人們百感交集,日子與過去的有點相像,情不自禁就會回想原來的家和逝去的親人,很多時候還是傷感異常。
廉租房樓前的小院里,風和日麗時,老人們會走出屋子。老太婆們,三三兩兩的,圍在一起。她們有的坐小凳子納鞋墊,有的納鞋底,有極個別的也會縫補舊衣服。大家一邊做著手里的活兒,一邊說著前前后后婆婆媽媽的瑣事,無論說什么都離不開那天晚上一家人如何逃難的追憶,熱議的話題總是與政府又發(fā)了什么東西有關,絮絮叨叨說晚上做了個什么夢……
老婦人們回憶親人時就淚漣漣地數(shù)落著,比如短命的呀、狠心的啊……那是一種傷痛深重的愛和無奈。可是只要工薪階層的男女從她們眼前經過,她們大都會笑著招呼:上班去?下班了?買菜去了?友好而熱情。這樣的情景,是過去街頭巷尾一天都不可或缺的內容,如今出現(xiàn)在廉租樓院落時,就只有客套而不再擁有昔日的熟識和隨便了。
春節(jié)快到時,悲傷著的人們也想制造點節(jié)日的氣氛。小年時節(jié),女人開始轉悠在市場,挑選蔬菜,男人則看著新鮮的豬肉,思謀買多少合適……許多有女人的亷租屋,就忙碌了起來,做點心炸馓子,洗洗煮煮地腌酸菜炒臊子。除夕早上蒸包子,中午開始包餃子
歷久彌深,時光尚未沖淡失去家人、失去家園的陰影,人們貼對聯(lián)大都不圖喜慶,只認為地裂天未塌,不管怎樣還得將日子過下去,比起那些失家又丟命的人,活著就是福氣,不給政府添麻煩也是感恩的一種方式。
那些僅僅失卻房子的家庭,陸續(xù)從安置辦領來一兩副紅紅的對聯(lián),大年三十貼門上,一下子有了年關的喜慶。沒有貼對聯(lián)的,有的失去了父親或母親,有的失去了丈夫或妻子,有的失去了孩子,也有失去雙親或只留下丈夫、妻子的。這些屋里家庭成員一般都是一個、兩個,最多也是三個人,氣氛單調,悲傷和冷清填滿了每個角落。每家都有每家的悲傷,男人當家也好,女人家也罷,屋內最顯眼的地方都將親人的遺像放桌上,按照當?shù)仫L俗,遺像前是香爐、黃表紙、香和黃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