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毒這個字,看上去挺可怕的,但在我們身邊其實并不少見,稍不留神,就可能發(fā)生意外。那些帶給人傷害的毒,今天和大家說第8集——一些核事故引發(fā)的中毒事件。
首先關注一下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
1986年4月26日,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4號機組反應堆熔化燃燒,引起爆炸,造成8噸多強輻射的核物質泄漏,死亡237人,13.5萬人撤離,經濟損失120億美元。周圍5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污染,320多萬人遭受核輻射的侵害。大約有4300人因此死亡,7萬多人終生殘疾。這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核泄漏事故,也是人類歷史上利用核能的一大悲劇,稱之為“切爾諾貝利災難”。
1986年4月26日1時23分44秒,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機組核反應堆熔化燃燒,間隔2至3秒,相繼引發(fā)兩次爆炸,濃煙烈火直沖天空,高達1000多米?;鸹R落在反應堆廠房、發(fā)電機廠房等建筑物屋頂,引起屋頂起火。同時,由于油管損壞、電纜短路以及來自反應堆的強烈熱輻射,引起附近區(qū)域30多處大火,霎時一片火海。
事故發(fā)生6分鐘后,核電站值班消防隊趕到了現場?;鹧娓哌_30多米強烈的熱輻射使人難以靠近,消防隊員腳穿的靴子陷入被高溫熔化的瀝青中,盡管如此,消防隊員成功地阻止了從4號反應堆產生的火焰向鄰近的反應堆蔓延??哲姵鰟又鄙龣C向熾熱的反應堆投下了5000多噸含鉛、硼的沙袋,封住了反應堆,以隔絕空氣、阻止放射性物質外泄。在空軍和地面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大火于26日凌晨5時被撲滅。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凌晨1點25分,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第二消防站接到火災警報,當班值勤的28名消防隊員立即出動。當時他們沒被告知是反應堆爆炸,有的還以為是一場普通火災“沒人告訴我們是反應堆的事”。
一名救火車駕駛員事后回憶:
我們在凌晨1:45-1:50時到了那里....看到了散落的石墨屑米沙問: “那是不是石墨?”我踢開了它,一個消防員撿起來看了一下,說“這是熱的”它們有大有小,小的能夠拿在手里……
我們對輻射了解得不多,即使是在那里工作的也是如此??ㄜ嚿蠜]有水,米沙開啟了一個消防栓然后我們把水對準了房頂。那些上了房頂然后死了的小伙子們……瓦契克、柯利亞和其他人,還有沃洛迪亞-普拉維克……他們爬上了梯子,然后我就再沒看到他們……
另一位消防員則回憶:“我還記得當時向隊友開玩笑:‘如果我們都能活到早晨那是非常幸運了’”
由于反應堆管道發(fā)生爆炸,導致8噸多強輻射物質傾瀉而出。整個過程持續(xù)了10天,事故造成33人死亡,其中3人當場死亡,其他人在幾天內或幾周內喪生,傷亡者多數是為了撲滅大火的消防隊員,他們受到了高劑量輻射,300多人因受到嚴重輻射先后被送入醫(yī)院搶救,有更多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輻射污染。
為了防止進一步的輻射,事故發(fā)生3天后,蘇聯將附近76個小鎮(zhèn)和村莊的居民匆匆撤走。放射性塵埃落到了他們身上,他們呼吸了碘、鍶以及核反應堆遭破壞時所出現的其他放射性物質。從4月27日至8月,蘇聯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周圍地區(qū)半徑約30公里疏散了11.6萬居民,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后,周圍5萬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萬人受到核輻射侵害。1986年11月,在4號堆廢墟上建起了鋼和混凝土構成的密封建筑物,把廢堆埋藏在里面,電站30公里范圍內的地區(qū)被定為“禁入區(qū)”。
爆炸發(fā)生后,并沒有引起蘇聯官方的重視。在莫斯科的核專家和蘇聯領導人得到的信息只是“反應堆發(fā)生火災,但并沒有爆炸”,因此蘇聯官方反應遲緩。在事故后48小時,一些距離核電站很近的村莊才開始疏散,政府也派出軍隊強制人們撤離。當時在現場附近村莊測出了是致命量幾百倍的核輻射,而且輻射值還在不停地升高。但這還是沒有引起重視。專家寧愿相信是測量輻射的機器故障也不相信會有那么高的輻射??墒蔷用癫]有被告知事情的全部真相,這是因為官方擔心會引起人民恐慌,甚至在普里皮亞季還在舉行有烏克蘭第一書記參加的五一節(jié)慶祝。許多人在撤離前就已經吸收了致命量的輻射,若能立即撤離,則可大幅減少受害者數量及程度。
事故后3天,莫斯科派出的一個調查小組到達現場,可是他們遲遲無法提交報告,蘇聯政府還不知道事情真相。終于在事件過了差不多一周后,莫斯科接到從瑞典政府發(fā)來的信息。此時輻射云已經飄散到瑞典。蘇聯終于明白事情遠比他們想的嚴重。
之后數個月,蘇聯政府派出了無數人力物力,終于將反應堆的大火撲滅,同時也控制住了輻射。但是這些負責清理的人員也受到嚴重的輻射傷害;原因之一為遙控機器人的技術限制,加上嚴重輻射線造成遙控機器人電子回路失效,因此許多最高污染場所的清理仍依賴人力。
據統(tǒng)計,先后參加清理和消除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廠區(qū)和周圍地區(qū)而經受放射性污染的總人數達20萬人之多。
事后調查事件發(fā)生的經過,1986年4月26日,蘇聯核專家在檢測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核反應堆時,關閉了備用冷卻系統(tǒng),并且只用了8根碳化硼棒控制核裂變的速度,按照標準的程序,應該用15根,結果,失控的鏈式反應掀掉了反應堆的鋼筋混凝土蓋,并且造出一個火球,將電站建筑物炸毀。熾熱的放射性灰塵進入大氣中,放出來的輻射超過長崎和廣島原子彈輻射總和的100倍。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4號核反應堆是1000兆瓦級大型石墨管道式沸水反應堆,20世紀70年代初設計,于1983年12月投入運行。在設計上有兩個主要的不安全因素:一是堆芯具有氣泡正反應性效應;二是控制棒擠水棒的正反應性效應。這些負面效應早在1983年同類型的立陶宛依格納里娜核電廠的反應堆上就被發(fā)現,有關設計單位也進行了研究并提出過改進措施,但沒有引起管理機構的重視,因而沒有采取任何措施,甚至沒有把這方面的信息通告各運行單位。
這次實施計劃停堆的準備工作極其草率,“試驗大綱”并未嚴肅認真加以制訂,以致操作人員對試驗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異常情況都沒有思想準備。
事件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1)放射性塵埃污染嚴重并波及整個歐洲。
1986-1987年間參加事故后果處理的20萬名各類人員接受的平均照射劑量約為100mSyD,其中,約10%的人員受到的照射劑量為250mSv,少數人員受到的照射劑量約為500mSy,事故后從“禁入區(qū)”離的11.5萬名居民在疏散前已受到輻照。其中,約10%的人受到的照射劑量大于50m5n少于5%的居民受到大于100mSy的輻照劑量。白俄羅斯、烏克蘭和羅斯受放射性污染最嚴重的地區(qū)居住的居民,在此后70年內平均年照射劑量為2.3mSv,北半球各國受此事故影響最大的平均個人照射劑量約為0.8至1.2mSv。
由于事故造成堆芯熔毀、石墨砌體燃燒,使大量放射性物質外,造成了嚴重的震驚世界的環(huán)境污染。經過比較詳細的估算,這次事故對30公里范圍內撤離的人,造成的外照射集體劑量當量為1.6×10人·雷姆一;對(前)蘇聯歐洲部分7450萬人今后50年內造成的外照射劑量為2.0y10人雷姆。
核電站發(fā)生事故后,大量放射性塵埃污染到北歐、東西歐部分國家。帶有放射性物質的云團隨風向西飄到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瑞典東部沿海地區(qū)的輻射劑量超過正常情況的100倍。全歐洲受到核輻射污染的食品,作物和牲畜都必須毀掉。1986年4月29日,瑞典、丹麥、芬蘭以及歐洲共同體向蘇聯提出強烈抗議。然而,蘇聯政府直到4月30日,才正式發(fā)布關于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公告,推遲了近60個小時。各國對此十分不滿。
(2)事故造成慘重的經濟損失和沉重的財政負擔。
據蘇聯官方公布的數字,事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億盧布,約合29億美元。由于水源污染,使蘇聯和歐洲國家的畜牧業(yè)大受其害,如果把蘇聯在旅游、外貿和農業(yè)方面的損失合在一起,可能達到數千億美元,其中,核電站周圍32公里范圍內的農場和地下水受到嚴重污染,烏克蘭地區(qū)10%的小麥受到影響,5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污染,經濟損失120億美元。
事故也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為了消除事故的后果,烏克蘭政府承擔了沉重的財政壓力,每年此項費用支出占國家預算的12%,僅1992-1996年的財政支出就達30億美元。在西方國家的一再敦促下,烏克蘭于1995年4月做上出承諾將在200年以前最終關閉切爾諾貝利核電站。195年12月,烏克蘭與西方七國確定了歐盟和西方七國在關閉核電站問題上同烏克蘭進行政治、財政和技術合作的基本原則,然而,西方國家許諾的援助遲遲不能到位,庫奇馬總統(tǒng)指出,解決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這樣一個國際性問題烏克蘭需要西方七國確定援助的條件、時間和期限,否則,烏克蘭力單獨關閉電站。據烏克蘭專家估算,關閉核電站和解決其他相關的問題,需要40億~60億美元的投資,烏克蘭無力承擔。由于烏克蘭能源匱乏,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目前仍有2個動力站在運轉,為緩解烏克蘭的能源危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工作的有5000人,其中的500人在事故發(fā)生時就在核電站工作。
(3)事故造成嚴重的放射病
在切爾諾貝利事故中,有237位職業(yè)人員受到有臨床效應的超劑量輻照,其中134人呈現急性輻射病征兆,這其中28人在3個月內死亡。據調查,先后參加救援工作的83.4萬人中,已有5.5萬人喪生,7萬余人終身殘疾。
生活在發(fā)電廠約9公里遠的鄉(xiāng)村兒童,由于攝取含污染的牛奶,以致對甲狀腺的輻射劑量高達2.5Sv。在明斯克市,事故發(fā)生前的5年內,僅有3例幼年期甲狀腺癌;1986至1990年間,升高到47例;1991-1994年間,上升到了286例。
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調查,到1994年這一地區(qū)已有564名兒童患甲狀腺癌,其中白俄羅斯333名,烏克蘭208名,俄羅斯23名。
據1996年統(tǒng)計,事故的發(fā)生使烏克蘭16.7萬人被核輻射奪去生命,320萬人受到核輻射侵害,其中有95萬兒童。威脅仍然來自于鋼筋混凝土保護層下的近200噸核燃料。1986年建造的保護層有效期限僅有20至30年,周圍還有成千上萬噸受到核污染的廢墟,潛在的危險因素始終存在。
事故的教訓和啟示,可以歸納為技術和管理兩個方面。
(1)從技術方面來看,①設計中有不安全因素,存在致命性隱患。缺少嚴格的安全分析,在多重失效時確保安全的措施不夠。②技術規(guī)范和運行程序都不完備,操作規(guī)程有缺陷,甚至有錯誤,反事故措施不夠。③運行人員嚴重違反運行安全規(guī)定,違章操作,輕率地改變試驗條件,切除安全保護信號,機組處于危險狀態(tài)時運行人員和管理人員竟然發(fā)現不了,證明運行人員并不了解存在不安全因素。
(2)從管理方面來看,①缺少嚴格的國家安全監(jiān)管機構,監(jiān)督機制不力。切爾諾貝利事故發(fā)生時,(前)蘇聯沒有設立專門的國家安全監(jiān)管機構,早期設計無安全標準可遵循,設計者自己負責工程驗收的機制不合理。②領導層風險管理意識不強,組織管理中缺少質量保證體系和措施,沒有預先規(guī)避風險的準備。③根本沒有事故應急的概念,沒有應急預案,更沒有建立應急組織。
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今天,為您講述:那些帶給人傷害的毒,第8集,一些核事故引發(fā)的中毒事件。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寧,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