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了!到汶川的路通了!”
掛掉搶通前線的電話,吳春耕激動萬分。從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fā)生7.8級地震以來,這位時任交通運輸部公路司公路管理處處長就沒睡過一天踏實覺。
5月15日21時30分,隨著最后爆破的成功,施工人員奮戰(zhàn)70多個小時,全力打通由馬爾康經(jīng)理縣至震中汶川的317國道,由此直達震中汶川的西線通道徹底搶通,一條救災“生命線”點燃了所有人的期望。
冒著生命危險搶通,18公里、10公里、2公里……
2008年5月15日早晨9時開始,從前方傳回交通運輸部的專報顯示,西線直達震中汶川的距離,每個小時都在以喜人的速度縮短。
交通運輸部介紹,經(jīng)過連日來的晝夜奮戰(zhàn),四個方向通往汶川的公路搶通工作15日均取得突破,其中西線317國道搶通速度最快。
然而,搶通的速度卻是交通職工冒著生命危險換來的。
汶川周邊地區(qū)未通公路基本處于方圓50公里的一個橢圓形區(qū)域內(nèi)。這個范圍內(nèi)山高路陡,又處于震中地區(qū),公路損毀嚴重。加之該地區(qū)余震不斷,接連發(fā)生塌方和泥石流,給公路搶通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尤其是南線公路阻斷處路線為90度直角,地質(zhì)條件差、土質(zhì)松軟,緊靠懸崖峭壁,搶通工作十分困難。由于多條河流流經(jīng)汶川,當?shù)貥蛄狠^多,地震之后多處橋梁倒塌,使道路搶通工作難上加難。
2008年5月15日19時,推進速度最快的西線,進入攻堅最后階段,只剩下最后兩公里的距離。“在災后余震仍強烈的特殊情況下,哪怕只有幾百米都是危險重重。”
西線道路塌方的巖石塊非常大,但是在震區(qū)一般不能采取爆破的方式,如果保守采用推土機單體推進,嚴重影響進度。為贏得時間,西線搶通現(xiàn)場具體指揮官、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交通局王祖全決定采取爆破方式,突破最后幾百米。
交通運輸部公路司的同事都守在電話機旁,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一旦爆破失敗,前方搶通人員都將被埋在塌方的巨石之下。“我們前方的同事是冒死開路,去換取救人的時間。”吳春耕說,“最后一塊攔路的石頭爆破成功了,沒有出現(xiàn)山體滑坡,我這顆心才算放下了。”
“搶通只是我們要做的第一步,關鍵還要保通,讓已經(jīng)搶通的路保持順暢,讓救援人員、物資和設備能順利抵達災區(qū)。”時任交通運輸部公路司司長的戴東昌介紹,交通運輸部第二批抗震救災資金5000萬元已下?lián)?,其?000萬元撥往四川。
按照交通運輸部預先制定的公路運輸保障繞行方案,由成都到達雅安,經(jīng)小金到馬爾康,走理縣直達汶川的西線繞行方案,全程近700公里。這條線路將成為第一條到達災區(qū)震中汶川的公路通道。15日晚道路搶通成功的同時,通過公路交通直達震中汶川的第一批經(jīng)公路運送的救災物資便從雅安出發(fā)。
截至2008年5月15日19時,北線由沙壩—茂縣的G213線已搶通至老龍灣,距離茂縣還有22公里;南線都江堰—映秀也突破了前兩天1萬多石方垮在路上的瓶頸,兩臺施工機械正在同時往前推進。
然而,東線由北川—茂縣的S302線昨晚搶通的約70公里卻遭遇山體崩塌,北川城至旋坪16公里處被水淹沒,兩座公路橋梁被毀,現(xiàn)場的積水形成了直徑約10公里的懸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