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沙”再遇雙臺風效應 閩浙等地強降雨或持續(xù)5天

2017-07-28 15:52 來源:國家應急廣播網綜合

中國天氣網訊 作為2017年來實力最強的臺風,預計9號臺風“納沙”強度最強可達臺風級或強臺風級,29日登陸臺灣南部沿海,30日登陸福建中南部沿海。由于有南海熱帶擾動助力,“納沙”水汽格外充足,給閩浙等地帶來的降雨將會持續(xù)至8月2日,南方的公眾在享受臺風雨帶來的清涼的同時,也要注意強風雨可能引發(fā)的次生災害。

2017年臺風流行“雙打” “納沙”與南海擾動攜手呼風喚雨

當兩個臺風中心距離在1500公里以內時,它們將產生互旋、互斥或者互相吞并的雙臺風效應。

據中國氣象局臺風與海洋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張玲介紹,7月21日起,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先后打破沉寂,34小時內生成的4個臺風,且均出現雙臺風效應。從5號臺風“奧鹿”和6號臺風“玫瑰”,到7號臺風“洛克”和8號臺風“???rdquo;,再到即將影響我國的“納沙”也不例外,它將與南海上的一個熱帶擾動配對。同時,5號臺風“奧鹿”雖然仍在西北太平洋上徘徊,但距“納沙”較遠,暫時不考慮它會在“納沙”登陸前“插足”。

盡管“納沙”本身來自離我國較近的菲律賓以東洋面,沒有在海面上長途跋涉積蓄能量,但由于與南海擾動相互作用,水汽輸送加強,加上強盛的西南季風加持,“納沙”的水汽仍將十分充沛。

張玲表示,雙臺風效應給臺風的路徑和影響的預報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目前臺風與海洋預報中心正密切關注“納沙”與南海熱帶擾動的發(fā)展趨勢。

加長版臺風雨成高溫終結者 南方多地30日后脫離“火海”

中央氣象臺預計,“納沙”將以每小時15~20公里的速度向臺灣方向移動,強度繼續(xù)加強,最強可達臺風級或強臺風級(12~14級,35~42米/秒),將于29日下午到夜間在臺灣南部沿海登陸(臺風級,12~13級,35~40米/秒),30日下午到夜間在福建中南部一帶沿海再次登陸(強熱帶風暴級或臺風級,10~12級,25~33米/秒);臺風登陸福建后,將移向浙贛交界一帶,強度逐漸減弱。

由于水汽充足,“納沙”帶來的強降雨持續(xù)時間加長,預計7月29日至8月2日,臺灣、福建、浙江、廣東東部、江西東部、上海、安徽東部、江蘇等地將先后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區(qū)有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臺灣、福建、浙江大部、江西東部、上海、江蘇東南部累積雨量有100~180毫米,臺灣、福建東部沿海和西部山區(qū)、浙江東南部200~400毫米,臺灣局地可達600~800毫米。

加長版的臺風雨將成為熱浪中苦熬的南方小伙伴們的“救火隊員”,隨著臺風北上,北方冷空氣滲透南下,此前強勢的副熱帶高壓將被迫減弱東退。預計從7月30日起,江南一帶的高溫將開始明顯緩解,到31日,大范圍高溫基本解除。

除了降溫的作用,強臺風雨的致災性也不容小覷。張玲建議,福建、浙江、廣東、江西等地公眾加強臺風防范工作。海上船舶和作業(yè)人員應及時回港避險;注意防范暴雨引發(fā)的山洪、地質災害、城鄉(xiāng)內澇及中小河流洪水等災害;適逢暑假旅游高峰期,公眾出行應關注天氣變化,及時做好防護措施。

2017年以來臺風偏多偏弱 未來仍是臺風活躍期

分析表明,2017年以來,由于南半球越赤道氣流活躍,臺風生成數量偏多,較常年偏多1.1個。其中7月份生成數量明顯增多,常年4個,2017年已生成7個。

張玲提醒,目前臺風仍處于活躍期,未來還有可能生成臺風。建議有臺風來臨時,相關水域水上作業(yè)和過往船舶應當回港避風,加固港口設施,防止船舶走錨、擱淺和碰撞;停止室內外大型集會和高空等戶外危險作業(yè)。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風吹動的搭建物,人員切勿隨意外出,應盡可能待在防風安全的地方,確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危房人員及時轉移。注意防范強降水可能引發(fā)的山洪、地質災害。

 

科普視頻:生活中的安全——如何應對臺風

 
 
 

 

責編:張澤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