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晰地記得一位SARS病人眼中的恐懼和絕望,那是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男性,當被確診為SARS,需要轉(zhuǎn)到SARS隔離病房時,他的眼神讓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我知道這時候他需要安慰,需要信心,除了家人的鼓勵,更需要醫(yī)生的幫助,在他準備進入隔離病房前,我一直陪在他身邊,和他聊天,明確地告訴他我們有信心救活他,這個病是可以治好的,他的眼神漸漸地有了光彩,抵達隔離病房時還和我們揮手致意,但我知道他起碼具備了對抗SARS的信心。我那時候也經(jīng)常問自己,我害怕SARS嗎?我想沒有人敢說一點也不怕,害怕不代表退縮,因為我害怕的不是SARS本身,也不是死亡,害怕的是一旦你倒下了,怎么為病人服務(wù),怎么照料家人。所以我不能倒下,這不是膽怯,而是責(zé)任,為了病人,為了家人,也為了自己。
在外地的父母每天都會打個電話過來,問寒問暖,囑咐我要小心。愛人雖然也在同一個單位,但我已從家中搬出來,我們不是天天能見得到,每天至少會通一個電話。有時,我們會在自家樓下見個面,她交給我一些干凈的衣物和生活必需品,有時我們還相約在外面吃頓飯。但那時候找個正常營業(yè)的餐館有點困難,因為許多餐館都關(guān)門了。在SARS時期即使正常營業(yè)的餐館,就餐者也是寥寥無幾,而且餐館里都張貼著布告:“今天已消毒”,還標注著日期。同樣的布告也張貼在每輛公交車和地鐵的車廂內(nèi)。除了公共衛(wèi)生,全國人民也都史無前例地注意起個人衛(wèi)生,大街上的行人都戴著口罩,即使這樣,老百姓還是愿意成為宅男、宅女,外出的人少,公共場所人少,乘坐公共交通的人少,尤其乘坐從北京大北窯開往通州的公交車,人就更少了,有時候乘客就我一個人。和現(xiàn)在交通的擁擠不堪相比,那時候的北京真是讓人懷念。連往日繁華的王府井大街,也安靜得可怕,北京好像一下子少了好幾百萬人,蕭條了很多,這樣的北京可不是我們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