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楊村到唐山的公路十分擁擠,并受到嚴格的交通管制,只有解放軍軍車和運送緊急增援物資的車輛才能放行。那時候,很多增援災區(qū)的解放軍,都是徒步急行軍前往唐山的。
過了一陣子,他們等到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指令:從楊村火車站徒步前往4公里外的楊村機場。這一段路是他們遇到的第一個考驗!因為隊員們都十分清楚,對被埋在倒塌的瓦礫中的重傷員來說,時間就是生命,越快趕往災區(qū),就越可能搶救更多的傷員。盡管背包里就有壓縮餅干,但為了盡早到達目的地,隊員們餓著肚子,每人背著80斤的裝備,立刻步行趕往機場。
到達機場已是傍晚,沒有休息,醫(yī)生們立刻就上了空軍130運輸機。這架飛機本是用來運送坦克的,機艙內(nèi)全空著,醫(yī)生們的行李集中放在機艙當中,人就背靠著機艙壁站立在那里。好在聽說從楊村飛到唐山機場只要半小時,醫(yī)生們的心也就隨之安定下來。誰知隨著飛機狂呼著升空,發(fā)動機轟鳴的噪聲非常大,耳鳴得厲害,聲音一點都聽不清楚,不少醫(yī)生隔了好久才恢復聽力。密不透風的機艙嚴重缺氧和悶熱,許多人開始暈機。后來,機組人員不得不打開前面駕駛艙的窗戶,然后再打開機艙尾部放行坦克的兩個大門,這樣機艙內(nèi)前后通風,才緩解了隊員們的暈機反應。
當飛機到達唐山機場上空準備降落時,醫(yī)生們從敞開的機尾后艙向外看,一點也看不到機場的燈光,開始還覺得很奇怪。不一會兒,運輸機就在唐山機場安穩(wěn)地著陸了。他們從機尾后艙大門下來,發(fā)現(xiàn)四周一片漆黑。后來才知道,唐山機場所有的導航設備,全都在地震中毀壞了!原來在不知不覺中,他們體驗了一次“盲降"。要知道,醫(yī)生們乘坐的可不是相對輕巧的直升機或客機,而是自重、負重都很重的運輸機。全靠空軍飛行員高超的駕駛技術(shù),有驚無險地度過了一關(guān)。
7月29日晚上,到達唐山機場已是深夜,吳淞醫(yī)院15名救災隊員在機場的水泥地上席地而坐,嚼著幾塊壓縮餅干,也沒有水喝。夜深人靜,寒氣襲人,疲憊不堪的隊員們就裹著自己帶來的大帳篷和衣而睡了。
第二天,天蒙蒙亮,大家就起來跑步取暖。沒有水洗臉,醫(yī)生們就用毛巾在機場旁的青草叢上晃來晃去,用草上的露水沾濕毛巾擦一擦臉。當天,接到唐山地震救災指揮部的通知,劉志仲醫(yī)生負責的救援隊與其他四個醫(yī)療隊被安置在唐山機場燈光球場周圍,分別搭建帳篷,負責整個唐山災區(qū)重傷員的中轉(zhuǎn)檢查、臨時處理、甄別以及隨飛機護送的醫(yī)療救護工作。轉(zhuǎn)送目的地,主要是山東,還有上海。
劉志仲醫(yī)生他們從第二軍醫(yī)大學長海醫(yī)院借來了軍用帳篷,它的特點是大、厚實、牢固。救援隊七男八女,把隨隊的行李放在當中,男女各一邊,每人一頂小蚊帳,一個簡易的“宿舍"就建好了,休息時和衣而睡,直至20多天后返回上海。這對男同志來說或許還可以盡力克服,對女同志來講,可能是一生之中從未遇到過的生活困難。平日里,醫(yī)療隊都是24小時全運轉(zhuǎn),只有在中轉(zhuǎn)傷員的間隙,才去打個盹。在唐山的近一個月的時間里,從未有哪一位隊員提出過洗澡、休息等要求?;貋砗?,將這些情況講給沒去唐山的同事聽,他們都很感佩。
駐地的周邊沒有廁所,要解手的時候都是自己臨時挖一個坑,用蘆席、塑料布簡單圍一下。大家也沒有開水喝,全是喝井水。當時,隊里有個制度,每天上午八點開始有半個小時學習時間。結(jié)果,劉志仲醫(yī)生發(fā)覺在這半小時的學習過程中,全隊人員輪流上廁所。這怎么回事呢?檢驗科的季關(guān)鑫就把喝的井水拿來化驗,原來這水當中大腸桿菌每毫升達到200—300個!這是因為下過大雨后,很臟的地表水浸透到井水中去了,難怪要拉肚子了!從此,醫(yī)生們每天用背去的大鐵鍋燒開水喝,這才解決了集體拉肚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