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人們還未來得及享受新年的喜悅,就又紛紛陷入了“霾傷”。從此前的新聞報道中了解到,截至2016年12月30日晚,已有24個城市啟動了重污染天氣紅色預警;21個城市啟動了橙色預警;16個城市啟動黃色預警。其中,筆者生活的城市北京也是啟動了橙色預警。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霧霾的勢頭并未消退,4日晚間的時候仍收到了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發(fā)來的“溫馨提醒”,被告知“繼續(xù)保持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至1月7日左右”。相較于此前的“談霾色變”,現(xiàn)在的“從容淡定”中也些許透露著幾分無奈,但是更讓人揪心的是那些混淆視聽的霧霾謠言。
過去的一年間,本就屢受霧霾侵襲的人們還要受到“霧霾導致京津冀平均減壽五年”“ 汽車尾氣比空氣干凈10倍”“污染導致空氣中含抗生素耐藥性細菌”等諸多言論的恐嚇。環(huán)保部日前對十大流傳甚廣的謠言集中進行了曝光和真相解讀。其中不乏此前在朋友圈大肆傳播的“4000流明燈光微距鏡頭下的北京霧霾”視頻,數(shù)萬的轉發(fā)直擊人心,即使躲在室內(nèi)看著視頻都仿佛能隔著屏幕呼吸到這四處飄散的“PM2.5”。但是公布真相的結果卻是,形成霧霾的霧滴、細顆粒物需要借助顯微鏡儀器,且PM2.5的大小不到頭發(fā)絲二十分之一,視頻中的是灰塵。另外,還有說法稱,12月中旬的最重霧霾過程其實污染程度不高,之所以啟動紅色預警是因為 “內(nèi)部說這次霧霾里主要含硫酸銨,是倫敦污染事件的元兇”。但是真相是,重污染預警的級別與啟動都有明確規(guī)定,啟動何種級別預警只與污染程度和污染持續(xù)時間有關。北京啟動紅色預警的條件是,預測連續(xù)4天及以上出現(xiàn)重度污染,其中2天達到嚴重污染或單日空氣質量指數(shù)(AQI)達到500。而且硫酸銨不是發(fā)布紅色預警的標準,也不是倫敦霧的致命元兇。
讀完環(huán)保部的解讀,“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然而這里的淚水有慶幸,有難過,還有一絲期盼。慶幸,霧霾沒有傳言中的那樣可怕,筆者生活的城市也并沒有那么糟;難過,伴隨著霧霾的日子本就不易,為何還有人故意添堵、制造恐慌?期盼,多一些科學求證,少一些輕率流言,多一點指導建議,少一些冷嘲熱諷。
最鬧心的不是霧霾來來往往循環(huán)往復,而是添堵的謠言還在那里有增無減。防霾治霾,需要公眾秉持科學、審慎且明辨的態(tài)度,同時也需要大眾傳媒履行好傳播知識、積極引導的責任,多多提供嚴肅、準確、有用的信息,加強霧霾之下的民眾科普。如果說霧霾是一座圍城,那么沖出圍城的正確方式應該是尋找科學的鑰匙,而不是眾人推墻。(評論員 李楠)
科普視頻:行車安全——遇到濃霧時的應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