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7 10:41 來源:中新網
圖為發(fā)生事故的AT-3教練機先前展出照片。 圖自臺灣“中央社”
臺軍陸空搜索AT-3教練機,9月26日上午發(fā)現機體殘骸,特戰(zhàn)人員搭直升機,以繩降方式前往勘查并確認失事殘骸。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中新網9月27日電 臺灣空軍官校1架編號0851的AT-3雙座教練機22日失聯,臺軍26日中午尋獲飛機殘骸并發(fā)現兩名飛行員遺體。臺灣《中國時報》報道稱,有關臺軍AT-3教練機失事原因,空軍官員說,檢察官已授權空軍調查,程序先是現場拍照,接著檢視殘骸,并拼湊殘骸,最重要是了解飛機撞山角度等,再判定是機械、人為或天候因素,或三大因素綜合。
使用儀器罩飛行
臺軍官員說,一般訓練時是教官在后,學官在前;這趟是儀器訓練,科目是教官坐前,學官在后,且學官是蓋上儀器罩飛行,儀器罩會讓學官看不到外面,如蒙眼飛行。換言之,只能靠儀器,但前面教官看的一清二楚。
臺軍官員說,早年戰(zhàn)機撞山,不是飛行員出云層后空間迷向,就是機械因素,而這次失事難分析,主因是做儀器訓練,以往并未發(fā)生使用儀器罩失事情況。
為何沒有呼救
官員說,如是機械因素,飛行員應會呼叫或反應,這次并未呼叫;但因是儀器訓練,教官視野清楚,如是空間迷向,教官可改正,不可能眼睜睜撞山,所以很難判斷人為或機械因素。
這位空軍官員說,失事當天空域云層不多,儀器訓練時如完全沒云,會蓋上儀器罩,讓學官模擬在云中,看不到外面;如有云,就不用儀器罩。由于失事當天非完全沒云,是否全程用儀器罩不得而知,這也是調查重點。
沒彈射就沒信號
臺軍偵搜設備落伍,是影響救援速度主因。曾是AT-3帶飛教官的洪貴池說,中央山脈、玉山地勢是綿延深山壑谷,一旦失事搜救不易,臺灣雷達站高度不足,科技限制加上失事飛機、飛行員未彈出就產生不了信號,以致搜救像瞎子摸象。他說,歐美面對軍機搜救時,多仰賴人造衛(wèi)星空拍定位,能在最快時間尋獲,可惜臺灣并無類似設備。
他分析,這次失事飛行員沒呼叫沒求救,直接穿云后墜落,最大可能是姿態(tài)陷入錯誤,改正不回來,螺旋失速俯沖墜機。
設備舊影響搜救
花蓮地檢署外勤檢察官韓茂山昨天(26日)經空中履勘后,責空軍成立飛安失事調查委員會調查,今將從飛機殘骸拍照,測量撞山角度。
AT-3教練機失聯后,臺灣空軍官校暫停所有演訓課程,待飛機調查委員會失事報告出爐,估計至少3個月,才能恢復正常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