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6 18:46 來源:中國廣播網
牧區(qū)雪災規(guī)律:
根據調查材料分析,我國草原牧區(qū)大雪災大致有十年一遇的規(guī)律。至于一般性的雪災,其出現(xiàn)次數就更為頻繁了。據統(tǒng)計,西藏牧區(qū)大致2~3年一次,青海牧區(qū)也大致如此。新疆牧區(qū),因各地氣候、地理差異較大,雪災出現(xiàn)頻率差別也大,阿爾泰山區(qū)、準葛爾西部山區(qū)、北疆沿天山一帶和南疆西部山區(qū)的冬牧場和春秋牧場,雪災頻率達50~70%,即在10年內有5~7年出現(xiàn)雪災。其它地區(qū)在30%以下。雪災高發(fā)區(qū),也往往是雪災嚴重區(qū),如阿勒泰和富蘊兩地區(qū),雪災頻率高達70%,重雪災高達50%。反之,雪災頻率低的地區(qū)往往是雪災較輕的地區(qū),如溫泉地區(qū)雪災出現(xiàn)頻率僅為5%,且屬輕度雪災。但不管哪個牧民大雪災都很少有連年發(fā)生的現(xiàn)象。
雪災發(fā)生的時段,冬雪一般始于10月,春雪一般終于4月。危害較重的,一般是秋末冬初大雪形成的所謂“坐冬雪”。隨后又不斷有降雪過程,使草原積雪越來越厚,以致危害牲畜的積雪持續(xù)整個冬天。
雪災發(fā)生的地區(qū)與降水分布有密切關系。如內蒙古牧區(qū);雪災主要發(fā)生在內蒙古中部的巴盟、烏盟、錫盟及昭盟和哲盟的北部一帶,發(fā)生頻率在30%以上,其中以陰山地區(qū)雪災最重最頻繁;西部因冬季異常干燥,則幾乎沒有雪災發(fā)生。新疆牧區(qū),雪災主要集中在北疆準噶爾盆地四周降水多的山區(qū)牧場;南疆除西部山區(qū)外,其余地區(qū)雪災很少發(fā)生。青海牧區(qū),雪災也主要集中在南部的海南、果洛、玉樹、黃南、海西5個冬季降水較多的州。西藏牧區(qū),雪災主要集中在藏北唐古拉山附近的那曲地區(qū)和藏南日喀則地區(qū)。前者常與青海南部雪災連在一起。
農業(yè)生產防雪災的5條措施
1、要及早采取有效防凍措施,抵御強低溫對越冬作物的侵襲,特別是要防止持續(xù)低溫對旺苗、弱苗的危害。
2、加強對大棚蔬菜和在地越冬蔬菜的管理,防止連陰雨雪、低溫天氣的危害,雪后應及時清除大棚上的積雪,既減輕塑料薄膜壓力,又有利于增溫透光;同時加強各類冬季蔬菜、瓜果的儲存管理。
3、要趁雨雪間隙及時做好“三溝”的清理工作,降濕排澇,以防連陰雨雪天氣造成田間長期積水,影響麥菜根系生長發(fā)育。同時要加強田間管理,中耕松土,鏟除雜草,提高其抗寒能力。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4、及時給麥菜蓋土,提高御寒能力,若能用豬牛糞等有機肥覆蓋,保苗越冬效果更好。
5、要做好大棚的防風加固,并注意棚內的保溫、增溫,減少蔬菜病害的發(fā)生,保障春節(jié)蔬菜的正常供應。
雪災的常識
在冰雪路面上行駛,要注意以下幾點:
起步或行駛過程中禁止猛抬離合器和急加速,應穩(wěn)定油門勻速駕駛;避免猛打方向盤;控制車速不要太快,車輛須減速時應采用換低擋的方法,充分使用發(fā)動機制動。盡量少用剎車,若必須時要采用點剎的方式。
那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如何應對這種惡劣天氣,保證人身安全和健康呢?專家溫馨提示,請網友們注意以下事項。
了解信息 防寒保暖 注意安全
要注意關于暴雪的最新預報、預警信息;要準備好融雪、掃雪工具和設備;要減少車輛外出;要了解機場、高速公路、碼頭、車站的停航或者關閉信息,及時調整出行計劃;要儲備食物和水;要遠離不結實、不安全的建筑物;
要為牲畜備好糧草并收回野外放牧的牲畜;對農作物要采取防凍措施。
雪災一旦發(fā)生,應該積極應對:要做好道路掃雪和融雪工作,居民和商鋪也要積極配合,"各人自掃門前雪"是必要的;外出時要采取防寒和保暖措施,在冰凍嚴重的南方,盡量別穿硬底鞋和光滑底的鞋,給鞋套上舊棉襪,是很多人在這場冰雪災害中摸索出來的好辦法;駕車出行,慢速、主動避讓、保持車距、少踩剎車、服從交警指揮和注意看道路安全提示是關鍵;給非機動車輪胎稍許放點氣,以增加輪胎與路面摩擦力,也能防滑。
如果遭遇了暴風雪突襲,除了上述注意事項外,要特別注意遠離廣告牌、臨時建筑物、大樹、電線桿和高壓線塔架;路過橋下、屋檐等處,要小心觀察或者干脆繞道走,因為從上面掉落的冰凌,在重力加速度作用下,殺傷力不次于刀劍。
應對雪災必須特別注重膳食營養(yǎng)
寒冷對人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影響機體激素調節(jié),促進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營養(yǎng)素的代謝分解加快,尤其是脂肪代謝分解加快;其次是影響機體的消化系統(tǒng),使人提高食欲并消化吸收也較好;第三是影響機體的泌尿系統(tǒng),排尿相應增多使鈣、鉀、鈉等礦物質流失也增多。因此,這些變化都需要相應的營養(yǎng)素進行合理調節(jié),以防機體在寒冷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上述一些生理變化,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增加御寒食物的攝入
在寒冷的冬季,往往使人覺得因寒冷而不適,而且有些人由于體內陽氣虛弱而特別怕冷。因此,在冬季要適當用具有御寒功效的食物進行溫補和調養(yǎng),以起到溫養(yǎng)全身組織、增強體質、促進新陳代謝、提高防寒能力、維持機體組織功能活動、抗拒外邪、減少疾病的發(fā)生。在冬季應吃性溫熱御寒并補益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甲魚、蝦、鴿、鵪鶉、海參、枸杞、韭菜、胡桃、糯米等。
增加產熱食物的攝入
由于冬季氣候寒冷,機體每天為適應外界寒冷環(huán)境,消耗能量相應增多,因而要增加產熱營養(yǎng)素的攝入量。產熱營養(yǎng)素主要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因而要多吃富含這三大營養(yǎng)素的食物,尤其是要相對增加脂肪的攝入量,如在吃葷菜時注重肥肉的攝入量,在炒菜時多放些烹調油等。
補充必要的蛋氨酸
蛋氨酸可通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耐寒所必需的甲基。寒冷的氣候使人體尿液中肌酸的排出量增多,脂肪代謝加快,而合成肌酸及脂酸、磷脂在線粒體內氧化釋放出的熱量都需要甲基,因此,在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籽、乳制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多吃富含維生素類食物
由于寒冷氣候使人體氧化產熱加強,機體維生素代謝也發(fā)生明顯變化。如增加攝入維生素A,以增強人體的耐寒能力。增加對維生素C的攝入量,以提高人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并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卜、深綠色蔬菜等食物,維生素C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等食物。
適量補充礦物質
人怕冷與機體攝入礦物質量也有一定關系。如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響人體的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補充鈣可提高機體的御寒能力。含鈣豐富的食物有牛奶、豆制品、海帶等。食鹽對人體御寒也很重要,它可使人體產熱功能增強,因而在冬季調味以重味辛熱為主,但也不能過咸,每日攝鹽量最多不超過6克為宜。
注重熱食
為使人體適應外界寒冷環(huán)境,應以熱飯熱菜用餐并趁熱而食,以攝入更多的能量御寒。在餐桌上不妨多安排些熱菜湯,這樣既可增進食欲,又可消除寒冷感。